洞察号的 “鼹鼠”探测器暂停在火星表面 “挖坑”

洞察号的 “鼹鼠”探测器暂停在火星表面 “挖坑”

NASA的洞察号火星着陆器于2月12日在火星表面设置热量探测器,该探测器正式的名称是“热流和物理特性探测仪”(HP3)。 版权:NASA/JPL-Caltech/DLR NASA 的洞察号火星着陆器(Mars InSight lander)拥有一个特别的探测器,可以钻入到火星表面以下16英尺(5米)的深度,并对火星内部的热量进行测量。在2月28日周四那天,一根16英寸(40厘米)长的探测器将自己捶入了火星的表土里,它是洞察号热流和物理特性探测仪(Heat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HP3)的一部分,但在它从外壳中伸出四分之三的长度后,就停止继续钻入火星地表;3月2日进行了第二次锤击之后,也不再有任何动静。数据显示,这根被称为“鼹鼠”(mole)的探测器正处于15度角的倾斜状态。 [rml_read_more] 科学家怀疑“鼹鼠”撞到了一块岩石或是砾石。由于洞察号周围的火星地表并没有什么石块,所以研究团队一开始认为着陆探测器所在的地表下方石块也会相对较少。即便如此,科学家还是对“鼹鼠”做过特别的设计,让它能将小石块推开,或者绕开石块蜿蜒向下。“鼹鼠”由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DLR)为洞察号设计提供,在洞察号发射之前,已经反复对它进行过这样的测试。 “研究团队决定暂时停止‘鼹鼠’的锤击,以便更细致周详地分析现在的情况,制定出应对这一难题的策略。” HP3 的首席研究员、来自DLR的蒂尔曼•施波恩(Tilman Spohn)在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他还提到研究团队希望在进一步锤击之前暂缓两周的时间。 数据显示,“鼹鼠”探测器自身仍在按照预期继续工作:在加热到18华氏度(约零下7.8摄氏度)之后,它对这一热量在火星土壤中的消散速度进行了测量。这种热量消散的特性被称为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 “鼹鼠”背后有一条用来拴住它的系绳,而导热性则有助于校准嵌在这条系绳里的传感器。一旦“鼹鼠”足够深入火星土壤,系绳中的传感器就能测量来自火星内部的行星热量,一种由放射性物质衰变以及火星最初形成时残留的能量所产生的自然热量。 研究团队在3月5日~3月10日进行进一步的加热测试,以测量火星表土的导热性。研究人员还将利用洞察号面板上的辐射计测量火星表面的温度变化。火星的卫星火卫一(Phobos)将于本周多次在火星和太阳之间掠过,就像一朵云遮住阳光,造成的火星日食会让洞察号周围的火星表面变暗变冷。 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上的日落,由洞察号拍摄于第101个火星日。 版权:NASA/JPL-Caltech/DLR 参考: [1]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mars-insight-landers-mole-pauses-digging [2]https://www.dlr.de/blogs/en/desktopdefault.aspx/tabid-5893/9577_read-1090/

包裹地球的“打击乐器”——世界上最大的鼓

包裹地球的“打击乐器”——世界上最大的鼓

地球磁层会像鼓一样“轰隆作响”  版权:E. Masongsong/UCLA, M. Archer/QMUL, H. Hietala/UTU 美国的各个大学关于一个问题争论了很久:到底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鼓?有望摘得这一桂冠的巨鼓包括“普渡大学大低音鼓”(Purdue Big Bass Drum)和“大贝莎”(Big Bertha)。“大贝莎”鼓这个有趣的名字来源于一战时期德国著名的榴弹炮,可惜这面大鼓的结局比较悲惨,它在二战时的曼哈顿计划中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 然而对美国人来说不幸的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为,将这一头的真正拥有者应该是韩国的传统长鼓:“CheonGo”鼓,这面巨鼓直径5.5米,高约6米,重量超过7吨。但是,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能让所有竞争上述的对手黯然失色,因为世界上真正的巨鼓之王,其实比我们的地球还要大上几十倍,而它存在于太空中。 [rml_read_more] 你可能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但实际上,包围地球的磁场,也就是地球磁层(magnetosphere),就是一种复杂的巨型乐器,它能让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从而保护我们免受这种高能粒子的侵害。其实早在五十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磁性较弱的声波会在地球磁层中不停反弹、共振,产生一个个鲜明独立的音符,和风与弦乐器相互作用的发声方式如出一辙。只是这样产生的声音的频率比人耳能辨识的下限还要低数万倍,所以磁层内的这件鼓式“乐器”一直都存在,但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它。 鼓这种乐器的关键在于它的表面,专业一点来说就是它的膜,因为鼓是一种膜鸣乐器(membranophone)。当敲击鼓的膜时,产生的振动涟漪在表面传播开来,碰到固定的边缘再反射回来,两种波相遇就会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鼓膜上一些特定的点保持静止,而其他的点则上下振动。这种特殊的驻波模式以及相关的波动频率完全由鼓表面的形状所决定。事实上,“通过听音能否判定鼓的形状”这个问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引起了数学家的兴趣,如今仍悬而未决。 地球磁层的外部边界面被称为磁层顶(magnetopause),性质非常接近弹性膜,随着太阳风的强度不同,磁层顶会膨胀或收缩,从而产生表面波,在磁层顶上传播开来。科学家比较常关注的是这些波如何从磁层侧面向下传播,但实际上它们也应该会向磁极传播。 物理学家往往会将复杂的问题极大地简化,以便看到问题的本质。在45年前,这种方法曾帮助理论学家率先证明:这些表面波确实可能会反射回来,让磁层像鼓一样振动。但如果移除掉一些简化因素之后, “鼓膜理论 ”是否就会无法成立了呢?我们现在还无从得知。 此外,如果要证明这个理论,卫星数据中似乎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观测证据。不同于天文学,空间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通常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办法只通过到处拍照来作研究,我们还得发射卫星然后进行测量;但是这又意味着,我们只能了解有卫星的位置所发生的情况,难就难在卫星能否在正确的时间达到正确的位置,并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在过去的数年中,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马丁•阿彻(Martin Archer)和同事进一步发展了磁性鼓理论,希望能在数据中搜寻到可验证的特征。研究人员其实可以为这些振荡提供严格的证据,只是这意味着至少需要在磁层顶附近有4颗排成一行的卫星。 幸运的是,NASA的热辐射成像系统(THEMIS)不只有4颗卫星,而是有5颗卫星给研究人员使用,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找准时机,也就是“鼓槌击鼓”的那一刻,然后测出“鼓面”会如何反应、如何发声。所谓的“击鼓”,实际上是一股高速粒子猛烈冲击磁层顶,一旦发生了,那么一切就会变得明朗。研究人员还重现过鼓声实际听起来的样子(见视频)。 这项研究真实地展现了科学的狡猾之处:听上去相对简单的东西,却花了我们整整45年的时间来证明。发现探索之旅仍是前路漫漫,接下来研究人员希望找到这种鼓式震动在地球甚至其他星球发生的频率,以及它们对太空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这一切终将帮助我们解开磁层的节奏律动之谜。 参考: [1]https://theconversation.com/weve-discovered-the-worlds-largest-drum-and-its-in-space-111465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8134-5

公转周期仅3.85天:NASA时隔十年终于证实了开普勒观测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

公转周期仅3.85天:NASA时隔十年终于证实了开普勒观测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

行星:开普勒-1658b(Kepler-1658b) 发现:乔托斯 等人,利用NASA开普勒望远镜(Kepler telescope) 时间:2019年2月 概要:这颗最新确定的系外行星(exoplanet)好比一颗巨大的高温木星,每3.85天就绕它的恒星公转一周,速度非常快。从这颗系外行星的视角看来,它所围绕的恒星直径看起来比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要大60倍。 开普勒-1658系统的一张艺术概念图。通过恒星内部进行传播的声波常用于表征恒星和行星。开普勒-1658b的公转周期只有3.85天,是大约10年前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第一个系外行星候选者。 版权:Gabriel Perez Diaz/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 [rml_read_more] 细节:开普勒-1658b虽说是被NASA的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第一个行星候选者,其身份的确认之路却艰难而坎坷。 一开始,对开普勒-1658b所围绕的恒星估计有误,这两者的星体大小都被大大地低估了;后来,关于开普勒-1658b的数据被标记为“假阳性”,也就是说,科学家不认为这些数据指向一颗真实存在的行星,因为对于开普勒-1658b这样大小的行星,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解释在它的恒星上观测到的一些现象。 开普勒-1658b从行星候选者到“假阳性”,又再次恢复行星候选者的身份,还得感谢新的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细化分析,才让它得以被重新分类,成为一颗可能存在的行星而非没什么意义的异常数据。 幸运的是,来自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最好的时机接受了这项研究任务。作为自己第一年研究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论文的主要作者阿什莉•乔托斯(Ashley Chontos)在2017年的时候又回顾了以便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希望找到能重做分析的线索。 “在最新的分析中,利用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的恒星声波,我们对该恒星进行了表征,并证明了这颗恒星的大小实际上比之前认为的要大3倍。相应地,这意味着行星的大小也是之前认为的3倍。那么开普勒-1658b实际上就像一颗高温木星。”乔托斯说道。 有了这一更加细致的分析,一切的数据都指向开普勒-1658b是一颗实际存在的行星,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最终确认了。 “我们(将这一最新分析)告知了戴夫•莱瑟姆[Dave Latham,史密松天体物理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的资深天文学家,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他的团队收集了必要的光谱数据,能明确地表明开普勒-1658b就是一颗行星,”论文的另一共同作者、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丹•休伯(Dan Huber)说道,“作为系外行星的先驱和开普勒任务背后的关键人物,能够有戴夫参与确认开普勒-1658b的身份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新:我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些我们太阳的未来版恒星,而开普勒-1658b是已知的离这种恒星最近的行星之一,行星以螺旋形的轨迹逐渐落向其母星的背后有着复杂物理相互作用,开普勒-1658b则为这种相互作用揭示了一种新的约束机制。 “了解系外行星的母星为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开普勒-1658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乔托斯说,“它也同样告诉了我们,开普勒望眼镜的观测数据中,仍有大量未被发现的秘密。” 参考: [1]https://www.nasa.gov/feature/discovery-alert-keplers-first-planet-candidate-confirmed-10-years-later [2]http://www.ifa.hawaii.edu/~dhuber/docs/kepler1658-accepted.pdf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时间从左边到右边,声音的频率变化从下往上,频率范围从30赫兹到1G赫兹。 这是一张星系团,名为RXC J0142.9+4438,位于仙女座,距离我们大约40亿光年,2018年8月13日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音频来自NASA Video。 [rml_read_more]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NASA的探月任务揭晓了月亮“晒伤”的原因

NASA的探月任务揭晓了月亮“晒伤”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还是行星,在星际旅行中都免不了与来自太阳的伤害性辐射做一番斗争,而我们的月球则有“晒伤”为证。 一项研究揭示了月球上或深或浅的独特旋涡状斑块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现象源于太阳风(solar wind)和月球地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用到的数据来自NASA阿尔忒弥斯号月球探测器(Acceleration, Reconnection, Turbulence and Electrodynamics of the Moon’s Interaction with the Sun,ARTEMIS)。 利用NASA ARTEMIS的数据,一项研究揭示了太阳风和月球地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或深或浅的独特旋涡状斑块的。 版权: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我们的太阳持续不断地向太空中放射出带电粒子和辐射,这些高能的超声速等离子流被称作太阳风。太阳就像从它的大气层吹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泡,泡泡的膜向外扩张扫过恒星、卫星,以及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这个泡泡扫过的区域被称为日球层(heliosphere),其边缘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rml_read_more] 借助NASA ARTEMIS任务的数据,一项研究显示,像赖纳尔伽玛(Reiner Gamma)这样的月球漩涡可能是由太阳风和月球独立的局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赖纳尔伽玛的图片来自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 版权:NASA LRO WAC science team 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太阳风的伤害性影响其实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因为太阳风是带有磁性的,而地球自身的磁场会使靠近我们的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只会有一小部分的太阳风粒子能到达地球大气层。 月球可不像地球,它没有布满整颗星球的自然磁场,只有表面上带有磁性的岩石会产生小小的局域磁场,并向外延伸至数百米到数百千米不等的范围。对于月球上局域磁场的信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并利用起来,以便保护登月宇航员免受太阳风辐射的影响。 “在月球上的某些地方,这种磁场能够起到局部磁性防晒剂的作用。”安德鲁•波普(Andrew Poppe)说道,他是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科学家,利用NASA ARTEMIS任务的数据以及月球磁环境的模拟来研究月球地壳磁场。 月球上小小的磁性“防晒霜”也能使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只是相比于地球磁场,偏转的程度要小得多。局域磁场虽不足以保护登月的宇航员,但对月球的容貌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在这些迷你磁性“遮阳伞”的保护下,组成月球表面的浮土(regolith)能够免受太阳风粒子的影响,因为当太阳风粒子射向月球时,它们会发生偏转,从而落到磁场区外部的浮土上,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浮土颜色变深。这样一来,月球表面就产生了独特的或深或浅的涡状区,即使在地球上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NASA计划在未来十年重新回归对月球的探究,这一谜团的成功解决也让我们对我们的邻居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 [1]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nasa-mission-reveals-origins-of-moons-sunburn [2]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JE005313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9103515005096

首个地质证据支持:地下水系统遍布整个火星

首个地质证据支持:地下水系统遍布整个火星

版权:NASA/JPL-Caltech/MSSS 在遥远的过去,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表面深处曾有着大片相互连接的湖泊系统,支持这一说法的地质证据,终于首次被欧洲空间局(ESA)的火星快车(Mars Express)发现,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中有5个湖泊或许含有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矿物质。 如今的火星,看起来是一个久旱的世界,但是这颗星球表面却显现出截然相反的迹象,让人确信曾有大量的水存在于整个火星。种种特有地质的形成都需要水的加持,例如支流河道和山谷,就在去年,火星快车还在火星南极之下探测到了一个液态水湖泊。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远古火星上的地下水范围,而在此之前只有相应的预测模型。 [rml_read_more] 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流域分布 版权:Salese, F. et al.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早期的火星其实是一个满是水的世界,但随着这颗星球的气候变化,火星表面的水逐渐减少,退化成地下湖泊和地下水。”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弗朗切斯科•萨莱塞(Francesco Salese)说道,他来自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 “由于早期火星上水的规模和重要性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于是我们在研究中探寻这些水的起源,并找到了第一个地质证据,来支持整个火星上都曾经存在地下水系统。” 萨莱塞和同事探究了火星北半球的24个封闭的陨石深坑,这些陨石坑的底部大约在火星“海平面”以下4千米的位置。(由于火星上并没有“海洋”,火星“海平面”的高度暂时由火星上的高地和大气压来定义。) 研究人员在这些陨石坑的底部发现了特殊的地质特征,只有在水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在大多数陨石坑中,这种地质特征都位于火星“海平面”以下4千米到5千米的深度,表明这些陨石坑曾经含有湖泊和水流,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湖泊和水流都渐渐褪去消失了。 含水盆地随时间迁移的演化 版权:Salese, F. et al.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这些地质特征包括:陨石坑内壁上蚀刻的河道或水渠、地下水干涸后留下的山谷、被认为是水面升降而形成的暗淡曲折的三角洲、陨石坑内壁上由积水形成的一级级“梯田”,以及与水流有关的扇形沉积物。 我们曾假设在三十到四十亿年前,火星上曾存在海洋,而形成这些地质特征的水面恰好与假设海洋的海岸线高度一致。 “我们认为,这一假设海洋可能连接了布满整个火星的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共同作者吉安•加布里埃莱•奥里补充道,他是意大利邓南遮大学(Università Gabriele D’Annunzio)行星科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这些湖泊在大约三十五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可能与火星海洋在同一时期出现。” 火星快车 版权:ESA 火星上水的历史非常复杂,理解火星上是否曾有生命存在和火星上的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火星上真的曾经存在生命,那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存在于何时何地呢? 该研究团队还在其中的5个陨石坑中发现了矿物质的迹象,这些矿物质和地球上生命的出现相关,包括各种黏土、碳酸盐和硅酸盐。这些发现同样支持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火星的这些陨石坑里曾经存在生命得以出现的条件。不仅如此,只有这5个陨石坑的深度足以和饱含水的火星地壳长时间接触,而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如今或许仍深埋于沉积物之下。 探索像火星陨石坑这样的地方,可能会揭示适宜古代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和天体生物学任务高度相关,包括E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联合执行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ExoMars)。ExoMars 的微量气体探测轨道飞行器(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正在火星上空执行任务,下一个任务也将在明年启动,包括一个最近以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命名的探测器,和一个表面科学平台,这个新的任务将对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关键之处进行探究。 “这样的发现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定位火星上最有可能发现生命迹象的区域。”德米特里•蒂托夫(Dmitri Titov)说道,他是ESA火星快车项目的科学家。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上,火星快车任务成绩斐然,现在已能帮助到未来的探测任务,例如用不同的方式探究火星的ExoMars。多项任务共同努力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附:火星快车于2003年6月2日发射升空,到去年为止已经在太空中执行了 15 年的任务。本文中提及的研究用到的观测结果来自 ESA火星快车上高分辨率立体摄像机(High Resolution Stereo Camera,HRSC)、NASA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以及NASA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外的背景相机。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基于来自 HRSC和NASA火星轨道飞行器激光高度计(Mars Orbiter Laser Altimeter)的数据。 参考: [1]https://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Mars_Express/First_evidence_of_planet-wide_groundwater_system_on_Mars [2]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8JE005802

宇宙有三分之一的质量不知所踪?它们的藏身之处终于被揭晓了

宇宙有三分之一的质量不知所踪?它们的藏身之处终于被揭晓了

Credits: Illustration:Springel et al. (2005); Spectrum: NASA/CXC/CfA/Kovács et al. 为了找寻一种听起来不太像会消失的东西,天文学家已经花费了好几十年的时间,这种东西你大概不能想象,那就是宇宙中三分之一的“正常“物质。NASA 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 [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NASA 于 1999 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用于观测天体的 X 射线辐射,是一种空基望远镜(space-based telescope),以下简称“钱德拉” ] 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定位到这些遁形远世的大量消失之物。 [rml_read_more] 借助相互独立且得到公认已久的多次探测数据,科学家已经能准确地计算出大爆炸(Big Bang)发生后的一瞬间,宇宙到底有多少正常物质了(即氢、氦和其他元素的总量)。在宇宙产生最初的几分钟到大约十亿年间,绝大部分正常物质都逐渐变成了星际尘埃、气体,或是像恒星和行星这一类可以利用望远镜在如今的宇宙中被观测到。 但问题是,当天文学家们把当今宇宙中所有的正常物质相加时,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物质凭空消失了。 [ 这里所说的物质与暗物质(dark matter)可不是一种物质,暗物质的神秘面纱仍未能被揭开。] 其中一个猜想就是,那些消失的物质会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束束温度较低(温介质)和较高(热介质)的巨型丝状气体,充盈在星系之间,温度较低的丝状气体不高于 10 万开尔文(约 9.97 万摄氏度),温度较高的则超过 10 万开尔文。这些丝状气体被天文学家们称为“星系际温热介质”(warm-hot intergalactic medium, WHIM),它们对可见光光学望远镜不可见,但天文学家已经在紫外光中观测到了一些温介质。 现在,基于钱德拉和其他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新的方法瞥见了 WHIM 的一角:他们找到了热介质的线索,前所未有并且有据可循。 “如果找到了这三分之一消失的物质,我们就能解决天体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欧尔绍尧•科瓦奇(Orsolya Kovacs)说,“恒星、行星甚至我们人类都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而宇宙究竟将它那么多的正常物质藏在了哪里呢?”科瓦奇现就职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 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来探究分布在通往一个类星体(quasar)路径上的温介质,类星体是一种亮度极高的天体,能以 X 射线的形式发射出巨大的能量,其中心是快速增长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个类星体位于距离地球 35 亿光年的地方,如果 WHIM 的热介质成分与这些丝状气体有关,那么来自类星体的一些 X 射线就会被热介质吸收。因此天文学家在钱德拉探测到的类星体X射线中寻找热介质的迹象。 这种方法有一个比较棘手的地方,那就是相比于来自类星体的 X 射线总量,WHIM 吸收的X 射线信号会弱一些。当在不同波长下搜索整个 X 射线光谱时,WHIM 这种微弱的实际吸收很难和背景噪声区分开来。 通过将搜索集中在 X 射线光谱的某些部分,科瓦奇和她的团队克服了上面的这个问题,减少了误报的可能性。为了实现这种集中搜索,她们首先定位了到达这个类星体路径周围的一些特定星系,这些星系与地球间的距离和它们与紫外线数据中探测到的温介质区域的距离相同。利用这项技术,她们鉴定出了 17 种可能存在于类星体和地球之间的丝状气体,并测得了它们与地球间的距离。 由于宇宙在膨胀过程中向外延伸的速度超越了光速,光子在通过扩张的空间时会被延展,因此这些丝状物质对 X 射线的所有吸收波长都会变大,即产生宇宙学红移(cosmological redshift)。红移的量取决于我们到丝状物质的已知距离,因此研究小组也就知道应该在光谱中的哪些位置来寻找 WHIM 吸收的 X 射线了。 “原则上,我们的技术类似于在非洲广阔的平原上如何去有效地搜寻动物,”来自CfA的论文共同作者阿科什•波格丹(Akos Bogdan)说,“我们知道动物需要喝水,所以优先在水坑周围找找是有道理的。” 在缩小搜索范围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必须克服 X 射线的吸收比较模糊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们将鉴定出的 17 处丝状物质的光谱叠加在一起,将实际上 5.5 天的观测结果转化成了意义上相当于 100 天的数据,从而增强了X 射线的吸收信号。利用这项技术,她们检测到了氧气,而这些氧气的特征表明它处于温度约为100万开尔文的气体中。 由这些氧气的观测数据外推到全套的化学元素,再由所观测的区域外推到局部宇宙,研究人员声称她们可以解释迄今所有消失的正常物质;至少在现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消失的物质也就一直藏身于 WHIM 之中。 “能够找到其中一些消失的正常物质让我们激动不已,”同样来自CfA的论文共同作者兰德尔•史密斯(Randall Smith)说,“在未来,我们可以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类星体数据中,让这个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不解之谜最终能被攻破。” 一篇涵盖了这些研究结果的论文于 2019 年 2 月 13 日发表在《天体物理》(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可以在线查阅。 NASA 科学任务理事会的钱德拉项目由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 NASA 马歇尔空间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负责管理,由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控制操作。 参考 [1]: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news/where-is-the-universe-hiding-its-missing-mass.html [2]:https://arxiv.org/abs/1812.04625

新发现海王星的小卫星,其实来自海卫八?

新发现海王星的小卫星,其实来自海卫八?

新发现的这颗小卫星被天文学家称为“不该存在的卫星”。 2013 年的时候,行星科学家用 NASA 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Hubble Space Telescope)发现了一颗围绕海王星(Neptune)的神秘卫星,但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们才终于想出了一个说法来解释这颗小卫星的存在。 这个名为“海马”(Hippocamp)的小卫星与海王星另一个更大的卫星异常接近,这颗大卫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卫八(Proteus)。通常情况下,像海卫八这样的卫星会对自己的运行轨道进行“清理”,利用引力的作用将较小的卫星扫到一边或是直接吞并。 那么,为什么海马这颗小卫星却会存在呢?海马很可能是数十亿年前较大的卫星与彗星碰撞后留下的碎片,这颗极小的卫星直径只有 20 英里(约 34 公里),是海卫八(直径约 418 公里)质量的千分之一。 [rml_read_more]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 2013 年发现的小卫星“海马”的艺术假想图。海马的直径只有 34 公里,位于图片右上方,就像一弯小小的新月,它实际上可能是它的邻居——体积更大的海卫八的碎片。这还是第一次发现较小的卫星可能由较大的卫星与彗星碰撞产生。 版权:NASA, ESA and J. Olmsted (STScI) “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海卫八非常靠近海王星,在这颗海王星最大的卫星邻近之处发现一颗这么小的卫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加利福尼亚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马克•肖沃尔特(Mark Showalter)说,“由于较大的卫星会缓慢地向远离行星的方向移动,所以在遥远的过去,海卫八曾经位于海马现在的位置。” 海马是海卫八与彗星碰撞后掉下来的碎片,天文学家的这一解释得到了 1989 年旅行者 2号(Voyager 2)传回的图片印证,图片显示海卫八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大到几乎能让海卫八裂成碎片。“在 1989 年,我们认为那个巨坑应该就是一个火山口,” 肖沃尔特说,“但是在哈勃望远镜的帮助下,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是有一小块儿海卫八掉落在了后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海马。” 这两个卫星的轨道如今相距了 7500 英里(约 12070 公里)之远。 海王星的卫星系统“发展史”实在有些暴力和曲折:数十亿年前,海王星从柯伊伯带(Kuiper Belt,海王星轨道外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充满了冰冻状态和岩石构成的天体)捕获了大型卫星海卫一(Triton);海卫一的引力破坏了海王星原来的卫星系统,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圆形轨道中,而破碎的卫星碎片则重新合并形成了海王星的第二代卫星系统;然而,来自彗星的轰炸让第二代卫星被继续破坏,导致了可能被视作第三代卫星海马的诞生。 “根据对彗星庞大数量的估计,比较明确的是太阳系外的其他卫星也曾多次受到彗星的撞击和破坏,然后又重新聚集,如此循环往复,” 这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杰克•利绍尔(Jack Lissauer)表示,“海卫八和海马这对卫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些戏剧性的例证,即卫星有时会被彗星撞成几块。” 利绍尔来自加利福尼亚硅谷的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Hippocamp 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马头鱼尾兽,海马(seahorse)的学名是Hippocampus(同时也是人脑记忆相关的重要区域“海马体”的名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要求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海底世界的生物来命名海王星的卫星。 本研究中的天文学家团队由 M. Showalter(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I.de Pater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J.Lissauer(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和 R. French(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组成。 该论文于 2 月 21 日刊登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tiny-neptune-moon-spotted-by-hubble-may-have-broken-from-larger-moon

IRIS观测到了蝌蚪状太阳喷流 为150年历史的谜团带来了新线索

IRIS观测到了蝌蚪状太阳喷流 为150年历史的谜团带来了新线索

在太阳的强磁场区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蝌蚪”喷流,这些可不是地球上找妈妈的那些小蝌蚪,而是完全由等离子体(plasma)构成的喷流,正式的名字叫拟似激波(pseudo-shocks)。等离子体这种导电材料由带电粒子构成,占据了可观测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的99%之多。这一发现为天体物理学中最长久的谜团之一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张来自IRIS的图像显示了从太阳中射出的蝌蚪状喷流,其中包含了拟似激波。 版权: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Joy Ng,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150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试图弄清楚为什么太阳的高层大气,也就是日冕(corona) 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出了200多倍(译者注:太阳表面温度约5000℃,距离表面1600公里处的色球层温度缓慢上升至7000多℃;而再往上400公里,到达大气最外层日冕,温度像卯足了劲儿地上升,直到百万多度)。日冕这一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延伸数百万公里,不知何故温度骤升,并不断释放高能带电粒子,这些超音速粒子最终会辐射喷涌到整个太阳系中。 [rml_read_more] 当这些高能粒子抵达地球时,它们可能会对卫星和宇航员带来伤害,对无线电通信造成损害,在极强的等离子体喷射事件中甚至还会对电网形成干扰。如果能了解日冕的温度是如何变得如此之高的,就有助于我们理解造成这些伤害和干扰背后的基本物理因素。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日冕加热问题(coronal heating problem)的两种可能解释:纳耀斑(nanoflare)模型和电磁波加热机制。纳耀斑理论提出了类似炸弹的一种爆炸,在爆炸时将能量释放到太阳大气中,纳耀斑与太阳耀斑(solar flare)类似,只是规模要远小于太阳耀斑,而纳耀斑模型则预测:在磁场线爆炸性地重新连接时,纳耀斑现象就会发生,释放出一束高温带电粒子流。另一种理论认为,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可能会将带电粒子推入色球层和日冕,从而实现加热,就像海浪推动加速冲浪者驶向海岸一样,其中最重要的加热电磁波之一被称为阿尔芬波(Alfvén wave)。科学家现在认为日冕加热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上两种理论,甚至还有其他类似的机制参与,而不是由某一种单独的机制引起的。 新发现的拟似激波或许会让这场辩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与前两种理论不同的是,拟似激波可能在特定的时间里为日冕贡献热量,这个特定的时间就是太阳活动较强的时候,例如在太阳能量达到最大值时。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其间最活跃时太阳能量达到最大,太阳黑子(sunspot)、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会增加。 “太阳蝌蚪”的发现其实带有一些运气成分,最近在分析NASA过渡区成像摄谱仪(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IRIS)的数据时,科学家注意到太阳黑子(太阳表面上温度相对较低且磁场活跃的区域)中出现了独特的细长喷流,并向上4800公里贯穿至内冕(inner corona)。这些喷流头大身细,就像拖着小尾巴的蝌蚪努力向太阳大气外层游动一般。 “当时我们正在寻找电磁波和等离子体喷流,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些动态的拟似激波,看起来更像是断开的等离子体喷流,而非真正的激波(shock),但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能量,完全可以作为太阳辐射损失的解释。”印度瓦拉纳西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Varanasi,IIT-BHU)的科学家阿布舍克•斯里瓦斯塔瓦(Abhishek Srivastava)说,他同时也是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最新相关论文的主要作者。 利用计算机建模对拟似激波的事件进行模拟,他们确定这些拟似激波可以携带足够的能量和等离子体来加热内冕。 计算机模拟显示了拟似激波是如何从太阳喷射出来,并与下方的等离子体(绿色)断开连接的。 版权: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Joy Ng,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科学家认为拟似激波是由磁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爆发产生的。磁重联是一种爆炸性的磁力线缠绕,经常发生在太阳黑子区域以及它的周围。目前为止,科学家只在太阳黑子的边缘处观察到了拟似激波,但它们应该也会在其他高度磁化的区域出现。 虚线白框中显示的是蝌蚪状的拟似激波从太阳表面上高度磁化区域中射出。 版权: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Joy Ng,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IRIS对太阳的观测已有二十年之久了,在过去的五年中,IRIS则一直追踪着地球周围10000多个轨道上的太阳。NASA对太阳的关注不止于一个航空任务和观测设备,各个方面的探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希望能合力解决日冕加热问题,以及有关太阳尚未解决的其他谜团。 “从一开始,IRIS科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将太阳大气观测的高分辨率结果与揭示基本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巴尔特•德蓬蒂厄(Bart De Pontieu)说,他是位于加利福利亚帕洛阿尔托的洛克希德•马丁太阳和天体物理实验室(Lockheed Martin Solar & Astrophysics Laboratory)的研究科学家,“这篇论文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协调方法的优势,IRIS科学能够为推动太阳大气的动力因素带来新的物理理解。” NASA聚焦太阳物理学的探究里,最新成员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在2018年8月正式发射,它或许能够为日冕加热之谜带来一些新的线索。帕克太阳探测器将会穿越太阳日冕,追踪能量和热量在太阳高层大气的移动,探索加速太阳风(solar wind)和太阳高能粒子的机制,对远超拟似激波发生区域的大气层现象进行观测,希望能找到支持前面提到的两种加热理论的证据,与IRIS正在进行的研究互相补充。 “我们可以将这种新的日冕加热理论与帕克太阳探测器将要进行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 帕克太阳探测器的副项目科学家阿莱达•希金森(Aleida Higginson)说,“两者一起或许能提供更全面的日冕加热图片。” 希金森在马里兰州劳雷尔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应用物理实验室工作。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solar-tadpole-like-jets-seen-with-nasa-s-iris-add-new-clue-to-age-old-mystery

告别机遇号,距离下一次火星探险还有多久?

告别机遇号,距离下一次火星探险还有多久?

情人节前夕,NASA科学家们向机遇号发去最后一则信息,来自Billie Holiday的《I’ll Be Seeing You》,却没有等来机遇号的应答。随后NASA宣布机遇号的火星任务正式结束。 机遇号的自拍,来源:NASA 这个原本设计寿命为90天的家伙,在火星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近15个地球年,为我们传回217,594张火星的照片,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红色星球,Billie Holiday的歌声未能唤醒机遇号,但相信某天我们会和它在火星上再次相遇。 和机遇号再相遇,来源:推特@TheOnion 下一个登陆上火星的就是来自NASA的火星车Mars 2020了。这个火星车计划在2020年7、8月发射。随着发射日期的临近,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完成中。 下面这个视频为我们介绍了它的一些大概情况 [rml_read_more] Mars 2020会携带一个小型直升机,并且还会采集一些样本,为日后样本返回地球做准备。这些都让它拥有了多项第一的称号。 Mars 2020概念图,来源:NASA Mars 2020的登陆地其实也大有来头。Jezero撞击坑曾经存在一个大型湖泊,这是研究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的绝佳场所,关于登陆地的更多介绍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 看完火星车和登陆地的介绍,是不是想赶快见证这场火星之旅了?别急,火星车还没组装完。进度的介绍看看下面这个视频,NASA JPL在2019年2月14日发布。 ❗ 还有个事情 ❗ NASA最近几年做了几次签名活动,比如在帕克太阳探测器、洞察号时都有征集,将名字存储后附在探测器上,一起飞向目的地。虽然不知道Mars 2020会不会有,不过可以关注一下不要错过啦。 之前的签名活动,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