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动力系统团队KRUSTY获美国总统奖项

月球动力系统团队KRUSTY获美国总统奖项

5月13日,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NASA 2020财年预算修正案,为Moon 2024增加了16亿美元,这对NASA来说是一个大新闻。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5播放器 为了在2028年之前在月球上实现可持续生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开发新技术,以便宇航员登陆、探索月球表面并得以生活。在这段视频中,位于克利夫兰的NASA格伦研究中心的Marc Gibson对Kilopower动力系统进行了介绍,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在包括月球和火星在内的行星表面长期停留。 版权:NASA 去年5月,NASA和美国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一组工程师通过使用斯特林技术的Kilopower反应堆(Kilopower Reactor Using Stirling Technology,KRUSTY)的演示验证试验证实了该系统的可操作性。 本周,KRUSTY团队,包括Gibson和NASA电力和能源存储首席技术专家Lee Mason在内,因其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Gears of Government”奖项。 Kilopower是一种小型轻便的裂变动力系统,能够提供高达10千瓦的电力,足够几个普通家庭持续使用至少10年。四个Kilopower单元可提供足够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一个前哨站的动力。 Kilopowe首席工程师Gibson表示,“这种开创性的动力系统非常适合月球,因为月球上的夜晚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因此很难实现太阳能发电。 该动力源的设计使其能够对抗极端环境。Mason表示,“在月球上,Kilopower可以被用来帮助在永久背阴陨石坑中寻找资源。同时,Kilopower 供能范围可覆盖整个火星表面,包括可能存在水的北纬地区。” 基于2018年成功的地面测试,KRUSTY团队正在评估未来飞行或月球表面演示验证的任务概念,该演示验证可以为未来的Kilopower系统奠定基础。Kilopower系统为人类在月球和火星上的前哨提供动力,使宇航员能够利用行星上的资源生产燃料、可呼吸的空气、水和其他材料。 “Gears of Government”奖项表彰美国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中的个人和团队,他们的奉献精神支持为美国人民提供卓越的关键成果,尤其是围绕任务成果、客户服务和负责管理。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lunar-power-system-team-wins-president-s-award

SpaceX第17次送往空间站的快递到了

SpaceX第17次送往空间站的快递到了

北京时间5月6日19时,空间站的机械臂抓住了龙飞船。 来源:NASA TV 在多次推迟之后,SpaceX于2019年5月4日终于成功发射了龙飞船(Dragon spacecraft)。北京时间今晚19时,龙飞船载着超过5500磅(约2500千克)的货物,被空间站的机械臂捕获。 北京时间傍晚17时30分,NASA TV直播了龙飞船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接画面,安装报道定于北京时间晚21时开始。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使用空间站的机器臂接住龙飞船,然后将它安装在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 module)上。 SpaceX第17次空间站货运补给 来源:SpaceX 在2019年5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2:48(北京时间14:48),SpaceX开始了补给空间站的第17次商业货运任务,发射使用的是SpaceX 猎鹰9号(Falcon 9)运载火箭,发射地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的航天发射操作台40号(Space Launch Complex 40)。 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国际空间站运营与整合(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perations and Integration)经理肯尼•托德(Kenny Todd)解释说:这次发射的成功远远超越了凌晨发射带来的疲惫。 [rml_read_more] 从左到右:NASA新闻联络处的约书亚•尚托拉(Joshua Santora);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国际空间站运行与整合经理肯尼•托德(Kenny Todd);以及SpaceX建造和飞行可靠性的副总裁汉斯•柯尼希斯曼(Hans Koenigsmann)。在5月4日SpaceX CRS-17发射之后,他们参加了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的新闻发布会,龙飞船将会在5月6日周一的时候抵达国际空间站。 版权:NASA “如果你想要振奋起来,我想不出比看一次火箭发射更好的方法了,这绝对令人叹为观止,”托德说道,“我们真的很高兴能让龙飞船在这几天内成功升空。” 成功进入太空之后,龙飞船已经位于既定的轨道上,飞船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列也已成功部署,并开始获取太阳能。 “今天我们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发射,这真的棒极了,” SpaceX构建和飞行可靠性(Build and Flight Reliability)的副总裁汉斯•柯尼希斯曼(Hans Koenigsmann)说道,“龙飞船已经就位,轨道飞行器状态很好,所有的花费都是值得的。” 龙飞船运载的物资概览 版权:NASA 龙飞船将为轨道实验室提供科学数据、物资以及硬件,相关的科学实验包括NASA的二氧化碳在轨天文台3号(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3,OCO-3)以及太空测试计划-休斯顿6号(Space Test Program-Houston 6,STP-H6)。 OCO-3将被机器人安装在空间站日本实验舱曝露设施单元(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 Exposed Facility Unit)的外部,它将在那里测量并绘制来自太空的二氧化碳含量图,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碳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STP-H6则是一种X射线通信探究,将用于在太空中演示一种产生调制X射线(modulated X-rays)束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或许有助于提供和深空探测器间的有效通信;或与高超音速太空设备(hypersonic vehicles)进行通信,因为传统的无线电通信会被等离子体保护套阻隔。 将用机器臂捕获龙飞船的两位宇航员 版权:NASA 龙飞船将花费大约四周的时间完成与空间站的对接,然后返回地球,并运回超过4200磅(约1900千克)的研究数据、硬件以及宇航员用品。 参考: https://blogs.nasa.gov/spacex/2019/05/04/spacex-dragon-heads-to-space-station-after-successful-launch-2/

两个“太空蜜蜂”抵达空间站,将辅助宇航员们工作

两个“太空蜜蜂”抵达空间站,将辅助宇航员们工作

Credits: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4月19日,天鹅号货运飞船给空间站送去了两个“太空蜜蜂”,计划用于替代已经工作十多年的“球体”机器人。 NASA一共制造了三个“太空蜜蜂”机器人,它们呈立方体状,大小为1英尺×1英尺×1英尺,重约10公斤。 [rml_read_more] 这三个“太空蜜蜂”机器人名为Honey,Queen和Bumble,它们三个和一个充电坞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名为Astrobee,寓意这三个机器人会像地球上勤劳的蜜蜂一样工作。 Credits: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太空蜜蜂”机器人依靠电风扇推动前进,内置六个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相当于空间站上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在空间站上可以自主飞行,也可以组成编队协同飞行,分担和辅助宇航员们工作,也可以被地面人员控制,远程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替宇航员们节省宝贵的时间,另外它们还能唱歌给宇航员们听,正如它们的名字蜜蜂一样,又勤劳,又是贴心的宝宝。 Astrobee主要目的是提供零重力下的测试平台,以便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研究新的机器人技术,这样的实验有助于为未来的太空任务开发新的软硬件。 参考 [1]https://www.nasa.gov/astrobee [2]https://www.nasa.gov/feature/ames/nasa-s-new-flying-robots-bee-ing-in-space-for-the-first-time [3]https://ti.arc.nasa.gov/publications/59094/download/ [4]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bualat_spaceops_2018_paper.pdf

创世纪号​登月失败

创世纪号​登月失败

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2时45分,以色列创世纪号原计划着陆月球澄海 ,这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1972年着落月球时的地点,然而探测器在距离月面仅150米时失去了联系,着陆任务失败。 创世纪号距离月面22千米时传回的图像。 来源于:创世纪号团队 以色列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Beresheet),高约1米,宽约2.3米,2019年2月22日由SpaceX的猎鹰9号发射升空。 [rml_read_more] 2019年3月20日,创世纪号进入远地点40万千米的椭圆轨道;2019年4月4日,Beresheet被月球捕获。 4月7日,以色列创世纪号的发动机在工作271秒,燃烧55公斤燃料后,首次在月球轨道成功制动,远地点从10400千米降低到了750千米。 4月8日,以色列创世纪号再一次执行了变轨,进入距离月面211至467千米的椭圆轨道。 4月12日,创始号团队称,探测器在距离月面仅150米时失去了联系,感谢团队成员们的创新精神和努力工作,但永远不要失去希望。 登月不易,这里向所有致力于走往外太空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等致敬。 参见: [1]https://www.nasa.gov/feature/private-moon-lander-with-nasa-science-aboard-may-soon-touch-down-on-surface

SpaceX重型猎鹰完成首次商业发射,并实现完美回收

SpaceX重型猎鹰完成首次商业发射,并实现完美回收

今天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SpaceX首次回收了三枚火箭,包含两枚助推器,一枚芯级火箭。北京时间今早6时35分,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平台,使用猎鹰重型火箭成功发射了Arabsat-6A卫星,目前卫星已经进入了轨道,另外SpaceX在LZ-1和LZ-2着陆区回收了两枚助推器,并在“当然我依然爱你”的海上驳船回收了芯级火箭。 两枚助推器的落地,稳稳的。 来源:SpaceX 芯级火箭成功着陆在,当然我依然爱你的海上驳船。 来源:SpaceX [rml_read_more] 来源:SpaceX 回收到的第一片整流罩 来源:马斯克推特 回收到的第二片整流罩 来源:马斯克推特 马斯克推特称,SpaceX回收了两片整流罩,并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的Starlink任务中复用。这两片整流罩,是直接从水中捞起来的,但是没有损坏。 这也是SpaceX首次成功回收整流罩,马斯克在复用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一点点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猎鹰重型火箭的首次商业发射的完整版,来自SpaceX。 这是猎鹰重型火箭的首次商业发射,成功后NASA发来贺电,恭喜SpaceX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并将继续支持不断增长的商业航天经济。

首张黑洞照片来了,来自椭圆星系M87

首张黑洞照片来了,来自椭圆星系M87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的两个主要观测目标,一个是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另一个是位于室女座的椭圆星系M87。 这次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公布的黑洞照片来自椭圆星系M87,这是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 这张黑洞照片宛如新月结构,中央部分是黑暗的。 来源:EHT [rml_read_more] 这个黑洞比银心黑洞要大的多。而银心黑洞虽然EHT也测过了,但团队内部对数据处理有较大分歧,暂时并不会发布。(Frey解读) 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M87 M87的视星等为9.6,在5月初的夜空,借助小型望远镜就可观测到。 Credits: Image courtesy of Stellarium M87是一个椭圆星系,位于室女座,距离我们大约5400万光年。M87是几万亿颗恒星的家园,大约包含15000多个球状星团(globular star clusters),相比之下,我们的银河系仅有数千亿颗恒星,和大约150个球状星团。 M87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蓝色喷流,从中心向外延伸了数千光年。 Credits: 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和Sgr A *一样,M87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个黑洞是我们已知最大的黑洞之一,是我们太阳质量的60亿倍,是Sgr A *的1500倍。

首次公布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

首次公布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将在全球多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其首次研究成果。尽管新闻稿没有明确说是发布黑洞照片,但EHT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就是拍摄黑洞。 Credit: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science 新闻发布会将同时在布鲁塞尔(英语),灵比(丹麦语),圣地亚哥(西班牙语),上海(普通话),东京(日语),台北(普通话)和华盛顿特区(英语)进行。 主要的直播地址: 一:布鲁塞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oad=9&v=Dr20f19czeE 二:圣地亚哥 https://ehtblackhole.alma.cl/ 三:台北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k594oZYMU4Eak7By5wHyQ https://www.facebook.com/sinicaedu/ 四:东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BQMT5vrJo 五:华盛顿 https://www.youtube.com/c/VideosatNSF/live 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 [rml_read_more]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 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天文学家称之为Sgr A*(人马座A*),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430万倍,距离地球约25000光年。 尽管430万太阳质量看起来很多,但与其他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数十亿太阳质量)相比,Sgr A*算相当小的了。天文学家还发现了离我们更近的黑洞,它们要小得多,质量只有太阳的几倍。虽然我们的Sgr A*既不是质量最大的黑洞,也不是我们最近的黑洞,但它是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因此,Sgr A*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的主要目标。 1974年,天文学家Bruce Balick和Robert Brown在人马座(Sagittarius constellation)中发现了一个明亮的射电源(radio source),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刚刚发现的实际上是一个黑洞。它在1982年被命名为人马座A*(Sagittarius A*)。Sgr A*是一个黑洞的首要证据来自它附近恒星运动的研究。通过研究这些恒星多年来的轨道,天文学家可以测量出它们所绕行天体的质量,而对于一个四百万太阳质量的物体,最佳解释是一个黑洞。下面的视频显示了十多年来这些恒星的轨道。 这些图像/动画由Andrea Ghez教授和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团队创建,数据来自凯克望远镜(W. M. Keck Telescopes)。 由于光也不能逃离黑洞的引力场,黑洞能成为如此明亮的发射源似乎有点违反直觉。事实上,我们从Sgr A*看到的光并非来自于黑洞,而是来自落入黑洞的气体。当气体进入Sgr A*时,它会成为厚厚的盘状,称为吸积盘(accretion disk),是个非常有能量环境,具有强磁场。当气体螺旋着进入黑洞时,磁场会驱动湍流并加热气体。这种热激发的气体便发射各种波长的光子,然后光子的路径被黑洞的引力弯曲。吸积机制的细节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我们希望EHT将通过Sgr A*极端环境的图像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物理。 成像黑洞,如何根据EHT收集的稀疏数据制作图像? 角分辨率(angular resolution)是望远镜区分投影距离很小的物体的能力。在天文学中,角分辨率与波长成正比,与望远镜的大小成反比。所以,望远镜越大,角分辨率越高(或数值越小),越能看清离我们远、角直径(angular diameter)小的天体。(注:通过计算,地球大小的射电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刚好勉强是Sgr A*事件视界的大小。) 上图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光源。顶部图像表示较高的角分辨率,而底部图像显示较低的角分辨率。 Credit: Spencer Bliven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将地球上的射电抛物面天线(radio dishes)连接成一个地球大小的望远镜,具有能够成像黑洞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的放大能力。这项技术被称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法(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原文有详细介绍) EHT使用分布在地球各地的7个射电望远镜收集从黑洞发出的光。一旦获得数据,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制作一个图像,这个过程称为成像(imaging)。我们收集的光提供了一些黑洞结构的指示。然而,由于我们只在几个位置有望远镜,关于黑洞图像的一些信息仍是缺失的。科学家开发的成像算法填补了这些数据空白,以便重建黑洞的图像。 由于存在大量缺失数据,你可能会质疑,制作图像真的可能么?为了解释清楚其中的原理,我们可以把EHT进行的测量比作一首歌中的音符;每对望远镜产生的测量结果与单个音符的音调相对应。从黑洞的方向看,音调与望远镜之间的投影距离有关:两个望远镜离得越远,音调越高。 用EHT观测黑洞有点像听一首在有很多坏键的钢琴上演奏的曲子。如果在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望远镜,我们就能听到所有可能的音符,从而听到完整的曲子。然而,由于望远镜(或基线)有限,我们必须用几个音符来识别出整首曲子。当有限的音符提供了这首曲子的要点,即使存在很多空白,你也可能能听出这是哪首曲子。你的大脑在这里做的非常类似于科学家们为EHT开发的成像算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图像总有些含糊不清的地方。拿刚才的例子,即使有坏键的钢琴可以演奏许多音符,但只要有缺少,我们就没法确定真正的曲子。缺少的琴键越多,模糊性就越大,因为有多首曲子都符合听到的音符。但是,随着我们增加音符(测量)的数量,正确答案就变得清晰。 信息图表示黑洞图像有许多可能的结果。Image credit: Katie Bouman 同样,对于EHT,采集到的数据只告诉我们故事的一部分,因为有无数个可能的图像与我们测量的数据完全一致。但并非所有图像都是平等的,有些看起来更符合我们的预期。为了选择最佳图像,我们基本上采用所有能解释望远镜数据的图像并进行排序,然后选择看起来最合理的图像(或图像集)。 信息图表示一个光环更可能是一个黑洞的图像。 Image credit: Katie Bouman 使用这些算法,我们能够从EHT非常稀疏的测量值重建图像。下面是使用世界各地仅有的7个望远镜产生的模拟数据完成的样本重建。虽然这只是一个模拟,但结果很乐观,我们很快就能够可靠地拍摄黑洞的第一张照片。 信息图显示图像的模拟、测量、和重建。 Image credit: Katie Bouman and Jason Dexter 参考: [1]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science [2]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blog/media-advisory-first-results-event-horizon-telescope-be-presented-april-10th

中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一跳”

中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一跳”

2019年3月27日下午4时许,翎客航天在位于山东龙口的火箭回收试验场完成了公里级可回收火箭(昵称:新航线小宝贝;工程代号RLV-T5,Reusable Launch Vehicle-Test 5)首次自由状态下的低空飞行回收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至此,翎客航天继2018年1月实现RLV-T3型火箭低空回收及平移,2019年1月实现RLV-T5型火箭悬停飞行试验后,在国内的火箭回收技术领域又创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航线小宝贝”火箭回收试验 相信很多人都好奇,这样的一枚火箭回收试验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实现了多少技术突破?期间又经历了多少坎坷?其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有什么样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会通过这篇文章带你全面深入地了解火箭回收成功背后所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根据翎客航天规划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技术迭代路径,2018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代号为RLV-T5的可回收火箭研制工作。这枚火箭设计的初衷是实现火箭“公里级”的回收技术验证。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台发动机并联点火、空中悬停等多项关键技术验证,最终实现一公里的飞行并返回。而这看似不高的一公里,对于火箭回收有着非凡的意义。 全球唯六家实现火箭垂直起降技术的民营公司 [rml_read_more] SpaceX在2015年第一次成功回收火箭以来,全球火箭发射的市场价格就被不断拉低,这使得人类从大航海时代跨入大航天时代变得翘首可待。此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和公司相继发布了各自可回收火箭的研制计划。 在国内,翎客航天于2015年6月最早启动可回收火箭的研制并开展了数百次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在国外,最广为人知的SpaceX的Falcon-9 V1.1回收之前也通过Grasshopper系列(俗称“蚱蜢火箭”)进行了多次回收技术验证试验,而其最后公开的飞行高度数据就是1000米,并在不久之后的入轨发射任务中进行一子级火箭回收尝试,于2015年12月在地面着陆场首次成功回收。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蚱蜢”就没有现在的“猎鹰” 除了SpaceX的Grasshopper(验证对象:Falcon-9)之外,即将于近期进行第一跳的Starhopper(验证对象:Starship) 以及蓝色起源的Charon与Goddard都是为了在最短时间、最小投入下进行火箭回收技术快速验证迭代,积累试验数据并加快其成熟。 准备进行低空垂直起降飞行试验的Starhopper 2018年5月,RLV-T5型火箭完成了方案详细设计并正式投产。全箭高度8.1米,起飞质量1.5吨,动力系统采用5台可变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联组成,其总体构型、着陆机构等部分核心技术充分考虑了继承性,其控制算法框架及试验研制流程可继承至首型商业运载火箭新航线一号(NewLine-1),这也是为什么RLV-T5称之为“新航线小宝贝”(NewLine Baby)的原因。 2018年6月,该型火箭的配套地面系统,包括火箭总装车间、火箭综合保障车、地面固定试车工位、火箭回收试验场等完成了方案设计并投产。 中国第一个用于火箭回收的着陆场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综合保障车可以实现火箭转场转运、起竖校准、燃料加注等地面功能。简单来说,有了这辆综合保障车,就可实现“一车一箭”拉了就跑,随时随地发射的能力。在后续的保障车方案中还将添加与箭上相同的辅助定位系统,在火箭软着陆返场后,实现地面系统对接、箭体放倒回收等功能。 RLV-T5型火箭及综合保障车 2018年9月,火箭各组件齐套并完成相应单机测试,全箭进入到地面总装阶段。与此同时,地面固定试车工位完成相应改造工作。 RLV-T5型火箭完成结构总装 2018年10月7日,全箭完成各类地面冷态试验,转运至固定试车工位,进行了首次地面全系统热试车,5台发动机发出第一声咆哮。根据试验结果,火箭动力系统启动同步性等各项数据正常,符合设计要求。 固定工位上的全系统试车 在随后的2个月中,项目团队又进行了十余次地面固定试车,动力系统的推力调节能力、发动机两自由度矢量摆动特性等得到充分验证,积累了大量实测数据,为火箭悬停飞行及可控着陆奠定了关键基础。 2019年1月初,RLV-T5型火箭进行了首次系留状态下的定高定点悬停飞行试验,并在第一次试验中就实现了精准的控制效果:在三级风以下的外部环境中可实现±0.05米的定高及定位精度,飞行弹道和控制精度均符合预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定点悬停作为验证火箭回收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成功验证了发动机矢量摆动的能力、快速深度调节的能力、控制算法的控制能力,全箭各系统已满足回收所需的基本条件。 “新航线小宝贝”系留保护下的首次悬停试验 在随后的两个月中,项目团队在进行算法优化的同时,也进行了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试验,例如:在强风环境中能否实现稳定的定高定点,在滚控失效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稳定飞行,在对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能否保持飞行姿态稳定等。也正是经过这些极端环境下的反复试验,火箭控制算法完成优化,鲁棒性大幅提升。而这些近乎于真实发射任务中的意外情况,在传统一次性火箭的验证手段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可回收火箭在工程技术验证中的明显优势。 通俗来说,可回收火箭可以在正式发射任务前,进行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环境下的飞行及回收试验,在难度递增的同时,对全箭各系统能否正常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验证。 说了这么多,大家肯定想知道在经历这么多次的迭代后,火箭到底能飞多稳?实现什么样的控制效果?下面这个视频会给大家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火箭空中“钉钉子”了解一下 在过去一年中,翎客航天项目团队从设计到制造、从总装到试验、从地面系统到火箭系统,全系统全方位深度参与。可以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该过程中对这枚火箭有了充分的认知,对自由首飞的那天也越发期盼。 2019年3月27日下午4时许,在经历了2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后,现场总控岗确认火箭各项技术状态及数据信号满足首飞条件,进入倒计时阶段。 随着总指挥“5、4、3、2、1,点火!”的口令下达,“新航线小宝贝”火箭即刻起飞,在升空至20米处完成了悬停动作并在数秒后平稳着陆至回收试验场中心区域。根据实时回传的数据判读,该次试验在平均风速5级、瞬时风速6~7级的强外干扰环境下实现了落点精度优于40cm的控制效果,总指挥随即宣布:“新航线小宝贝”首次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打造“新航线小宝贝”的核心技术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火箭发射及回收试验的现场,除了翎客航天项目团队的成员外,还有两位特殊的客人——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博士和全球火星学会主席、前NASA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博士。两位专家在亲自见证了火箭成功回收后,均对火箭在强风干扰下精准的控制效果表示赞叹,也对研制团队的创新精神及高效的研制模式表示认可。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和前NASA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博士 该型火箭“第一跳”的首战告捷,不仅意味着我国可回收火箭技术在工程化验证的过程中取得了新的高度,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中,还会有更多更高的“跳跃”等待着我们,要知道“新航线小宝贝”的目标是完成公里级返回。 除了正在进行试验的RLV-T5型火箭,翎客航天目前已启动亚轨道可回收火箭(工程代号RLV-T6型)的研制工作,预计最快于今年年底将完成全箭总装工作并公开亮相。亚轨道可回收火箭面向科研、军用、商用领域提供灵活可靠的发射服务,可将传统的亚轨道固体探空火箭发射成本降低至五分之一以下,未来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后,还将进一步开拓太空旅游等新兴市场需求。 同时,翎客航天面向微小卫星发射的小型商业运载火箭新航线一号的研制也正紧张有序地推进,计划于2021年左右完成首飞,火箭一子级的发动机配置方式、着陆机构等会在后续型号的研制过程中,不断进行迭代、优化和继承。 翎客航天将继续专注于可回收火箭的方案迭代,坚定不移地以火箭回收作为技术主线,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我国在可回收火箭领域更多的里程碑,尽快实现运载火箭的发射与回收。 “新航线一号”发射任务CG

第二个不含暗物质的星系被发现

第二个不含暗物质的星系被发现

就在去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几乎不含暗物质的星系,这个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怀疑。去年领导该项目的天文学家Pieter van Dokkum说,“如果只发现一个目标,我的内心都不禁会怀疑,万一我们错了呢?但是我们的团队做了所有能想到的暗物质检测。” NGC1052-DF2是一个超稀疏星系,甚至能够看到楚该星系后面的星体及星系。该星系被认为暗物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本图是由哈伯太空望远镜所摄。 [rml_read_more] 实际上就在前集团,研究团队发表声明,他们去年的发表是正确的,他们证实了这个位于六千万光年以外的星系NGC 1052-DF2几乎没有可辨别的暗物质。此外,他们在3月20日时发表论文称,又发现一个缺少暗物质的星系NGC1052-DF4。综合来看,DF2及DF4过去应是一个更大星系群的组成部分,而这些独立出来的星系似乎已经从暗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项新研究可能对目前的主流星系形成及演化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DF2及DF4星系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类别,被称为超稀疏星系,它们的大小与银河系相当,但是恒星数量却少了数百甚至数千倍,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往该星系的方向看,却以为它不存在,所以查觉此类星系的存在十分困难。从研究团队的观测资料中,确定该星系内部的10个球状星团,并发现它们的移动速度比预期慢了三倍,这表示DF2中的暗物质基本不存在。如果该星系含有暗物质,它的移动速度就不会这么慢。 星系的转动速度对比,左方为不含暗物质,右方则为含有暗物质的星系。 虽然仅以两个星系为样本,目前还很难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但是透过这些不含暗物质的星系,反证了其它星系存在暗物质的可能性。因为暗物质的影响在除了DF2及DF4之外的所有已知星系中都很明显,研究团队认为暗物质一定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可以与一般物质分离,同时也说明了暗物质的替代理论,如修正牛顿力学的错误。 注:修正牛顿力学,主张暗物质不一定存在,而在行星尺度上引进了额外的引力证明星系自转速率问题。 参考文献: http://www.astronomy.com/news/2019/03/ghostly-galaxy-without-dark-matter-confir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