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被要求在2024年内再次登月 目标月球南极

NASA被要求在2024年内再次登月 目标月球南极

8名阿波罗宇航员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查尔斯·杜克(Charlie Duke),阿波罗11号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阿波罗7号瓦尔特·康尼翰(Walter Cunningham ),阿波罗15号阿尔弗莱德·沃尔登(Alfred M Worden),阿波罗9号拉塞尔·施威卡特(Rusty Schweickart ),阿波罗17号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阿波罗11号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以及阿波罗13号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 来源:纽约探险家俱乐部 前些天,8名阿波罗宇航员共同参加了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活动,上面是他们的合影。 迄今只有美国的24名宇航员去过月球,其中12名宇航员踏上过月面,这是上世纪人类的一大步,首次将人类送往地球以外的星球,并安全返回,而这之后的近50年里,再也没有人去过月球。 今年是阿波罗登月50周年,NASA将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今天爆出了一个大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指示NASA要在未来5年里重返月球,也就让NASA宇航员在2024年再次登月,登月地点位于月球南极。 [rml_read_more] NASA被要求加快月球探测计划,并在2024年让美国人重返月球。 来源:NASA 这背后也体现了大国之间的竞争,在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演讲中,美国目标首次登月的宇航员(包括女宇航员),和下一次登月的宇航员,都应该乘坐美国的火箭,在美国本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 来源:NASA 美国副总统彭斯说:”为了完成这一目标,NASA必须把自己转变成一个简洁的、更加有责任、更加敏捷的组织,如果在未来5年内不能完成登月任务?那么将要改变NASA,而不是任务本身。 “ 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尽NASA所能来实现这一愿景,并对太空发射系统(SLS)在2020年首次发射有信心。 另外这一次的登月不同于上一次,NASA将建立一个名为门户(Gateway)月球轨道空间站,并将宇航员送至在含有大量水冰的极区,这是在2008年和2009年发现的。 为保证完成这一目标,NASA将在2020年进行探索任务1号(EM-1),试飞太空发射系统(SLS)和猎户座飞船;2022年进行探索任务2号(EM-2),猎户座飞船将携带宇航员们前往月球轨道;2022年12月,使用私人火箭部署首个门户(Gateway)模块;2023年,发射月球车登陆月面,寻找并采集水冰;2024年,NASA宇航员登陆月球南极。 参考 [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vice-president-pence-fifth-meeting-national-space-council-huntsville-al/ [2]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administrator-statement-on-return-to-moon-in-next-five-years

2019年北极海冰面积排名历史第七

2019年北极海冰面积排名历史第七

北极海冰在经历了秋季和冬季的增长后,似乎已经达到了其年度峰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支持的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表示,2019年冬季海冰覆盖范围在3月13日达到的水平,与2007年的水平相当,是卫星记录中冬季海冰覆盖范围的第7低值。 每年,海冰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冬季增加,夏季减少。今年,北极海冰在2019年3月13日达到了全年峰值。这并不是一个历史低点,但它延续了海冰峰值和低值不断下降的趋势。 Credits: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Katy Mersmann 今年的最大冰川面积达到571万平方英里(1478万平方公里)的峰值,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峰值低33.2万平方英里(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失去了比德克萨斯州还大的一块冰。 北冰洋被海冰覆盖,漂浮在北冰洋及周围海域上方的是大片的冰冻海水,在秋冬季节会变厚变大。海冰在每年2月底到4月初的某个时候达到其年度峰值。在春季和夏季,它会变薄或收缩,直到9月份达到年度低值。 在过去的40年里,除了季节性的盈亏循环,北极海冰的范围在生长和融化季节都在急剧下降。2019年的最大海冰范围突破了自2015年开始的一系列创纪录或接近创纪录的低点,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北极海冰正在恢复。 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海冰科学家梅林达·韦伯斯特说:“虽然今年的海冰面积没有创历史新低,但最大范围的海冰面积仍然表明冬季海冰在持续减少。北极的气温略高于平均水平,我们看到白令海的冰大量减少,但与近年来的创纪录低点相比,今年冬天没有任何极端或剧烈的变化。” 2018年4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冰桥行动”勘测飞行,在波弗特海东部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浮冰带。 Credits: NASA/Joe MacGregor 过去几十年北极气温的上升也使海冰变薄。多年期的冰,也就是那些更古老、更厚的冰,就像一个堡垒一样,在海冰覆盖的其他地方防止融化,现在大部分已经消失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郭荣明(Ron Kwok)在2018年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现在70%的冰原由季节性冰组成——冬季快速增长的海冰在明年夏天就会融化。 郭荣明说:“多年积冰量的减少导致冰层覆盖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季节性冰现在占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比例更大。由于这种年轻的冰更薄,在冬天生长得更快,它对天气的反应更灵敏,使得海冰覆盖的反应与以前不同。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未来几年不会看到新的冬季或夏季的创纪录低点——只是这种变化将会更大。” 参考:NSIDC宣布2019年北极海冰最大值 https://nsidc.org/news/newsroom/arctic-sea-ice-maximum-extent-2019 2018年4月14日,美国宇航局“冰桥行动”(Operation IceBridge)在波弗特海东部的海冰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引线或开口。 Credit: NASA/Linette Boisvert

《科学》杂志:隼鸟2号的“龙宫”探险发现了些什么?

《科学》杂志:隼鸟2号的“龙宫”探险发现了些什么?

小行星,是我们追溯太阳系历史的“时光胶囊”。 它们是太阳系行星形成时期的留下的碎片,大多只经历过小规模的热改造,所以很可能还保留着原始太阳系的成分和信息。 碳质小行星(C型小行星)则是其中数目最多,也最为原始的一类,其中一些可能富含水和有机物。有些研究认为,地球早期的水和生命,可能就是富含水和有机物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带来的。也就是说,探测这样的小行星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早期的历史和演化,说不定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在过去的2018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里,两枚伟大的探测器——日本JAXA的隼鸟2号和美国NASA的冥王号(OSIRIS-REx)经历数年跋涉之后,都各自抵达了自己的探访目标——同为C型小行星的龙宫和贝努。 而如今,经过了几个月的探测之后,两个团队都各自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 美国时间2019年3月18-22日,一年一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LPSC2019)如期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是行星科学界最有分量的学术会议之一。 这次会议的亮点有许多,但两位小行星采矿大赛选手的成果报告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另一边,《科学》和《自然》两大巨头也来凑起了热闹。为了和这两个团队在19-20日为期两天的系列专题报告同步上线,两大杂志在美国时间19日当天(提前)同步发表了两个团队的初步成果: 《科学》杂志连发3篇隼鸟2号团队对小行星龙宫的研究[1-3]; 《自然》杂志连同旗下的子刊团队《自然·天文》、《自然·地球物理》、《自然·通讯》一口气连发7篇冥王号团队对小行星贝努的研究… (来呀,一起比赛啊…) 这个操作也是服气的… 7篇太多了看不过来…今天这篇先讲讲隼鸟2号团队的战况吧。 [rml_read_more] 从一个小亮点,到一整个世界 小行星的个头太小了,自身又不发光,肉眼几乎不可能看见(除了灶神星),即使在天文望远镜里,也顶多不过是一个小亮点。事实上,即使是奔着龙宫而来的隼鸟2号,在距离龙宫133万公里处首次拍到的小行星龙宫还依然只是一个小亮点[4]。 隼鸟2号2018年2月26日首次拍到的小行星龙宫。来源:JAXA[4] 然而,随着隼鸟2号一点一点飞近龙宫,隼鸟2号携带的“十八般兵器”最终还是帮助我们把龙宫的点点滴滴都尽收眼底。 首先是出场的是相机。隼鸟2号携带了3个相机:1个远望相机ONC-T和两个宽角相机ONC-W1和ONC-W2,最高可以拍摄毫米级分辨率的龙宫表面照片。 隼鸟2号的三个导航相机。来源:JAXA[5] 隼鸟2号的导航相机ONC的探测原理 来源:JAXA[5] ONC相机告诉我们,这个直径约900米的小家伙形状略扁(赤道半径502米,两极半径只有438米),长得像个粽子陀螺,赤道有一圈明显的隆起,这个环绕赤道一圈的隆起后来被命名为“龙王山脊”。龙宫的自转周期约7.6小时,转轴倾角171.64°,几乎就是逆行自转(转轴倾角180°)。 龙宫的东半球和西半球。 来源:JAXA ONC相机还联合激光高度计LIDAR,第一时间帮助隼鸟2号团队建立了龙宫的形状模型,分辨率高达约1米。 基于ONC-T相机在5.1-6.5公里高度下拍摄的214张、使用SfM方法,用3145728个多边形面元建立的龙宫形状模型(SFM20180804)。Z轴是自转轴方向,x轴指向0度经线。 来源:参考文献[1] 形状模型这么精细的东西都做出来了,精确的体积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那质量咋办呢?有办法。龙宫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隼鸟2号的飞行,隼鸟2号只需做几个小实验,尽量关闭所有的轨道和姿态控制装置,让探测器尽可能完全在“龙宫”重力的支配下先自由落体降落一段,然后再飞起来: 2018年8月7日,隼鸟2号自由落体降到预定的最低高度——距离“龙宫”表面851米处,然后通过化学推进器上升。之后直接上升到约5 km高度处都不进行轨道和姿态控制。 通过测量隼鸟2号在下降和上升阶段的运动状态变化来反推“龙宫”表面不同位置的重力变化。 激光高度计LIDAR和重力测量原理 来源:JAXA[5] 总之,没费什么力气,隼鸟2号就测出龙宫的体积只有0.377立方公里(简直是太袖珍了),质量约为4.5×1011公斤(不确定性1.3%,主要来自对探测器受到的太阳光压估计的不确定性)。 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龙宫的密度1.19±0.02 克/立方厘米,比典型的富含水的碳质小行星(Ch-和Cgh型)的测量值低(后者通常在1.6-2.4 克/立方厘米)[1]。 又一个疏松的“乱石堆” 龙宫的密度…实在是有点低的…这并不是因为组成龙宫的石块本身密度太低,而是因为这些石块都是“松松”地靠在一起的,彼此之间空隙太大了。 隼鸟2号的前辈,隼鸟号当年探测的小行星系川就是这样一颗典型的“乱石堆”(rubble pile),或者说,是众多大大小小的石块由于自身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行星,彼此之间的“粘合力”很弱,撞一下,抖几抖,石块都会簌簌地乱动。这种乱石堆型小行星质地松散,孔隙率自然也很高。 龙宫上的坍塌和物质流动痕迹。(左)浦岛坑中的坍塌,(右)黄色箭头指示重力位从高到低的方向,与龙宫目前的物质流动方向一致。 来源:参考文献[3] 而如果我们假设组成龙宫的颗粒物质密度和碳质球粒陨石差不多的话(其中目前已知密度最低的是Orgueil CI陨石,密度2.42±0.06 克/立方厘米[6]),那么整个龙宫的平均孔隙率将大于50%,比小行星系川孔隙率(44%)还要高。 也就是说,龙宫也是一颗乱石堆型小行星。 乱石堆型小行星系川和龙宫。来源:JAXA 龙宫是一颗乱石堆型小行星的另一个证据是:龙宫表面有许多大石块,比如其中最大的乙姬石块位于南极附近,长约160米。确实,撞击作用也会产生石块,新鲜的撞击坑周围常常会有很多小石块,但龙宫上的这些石块不可能是撞击溅射物,因为长于20米的石块实在太多了(密度是系川上的两倍多),比龙宫上最大的撞击坑(直径约290米的浦岛坑)可能产生的溅射物还要大。 因此,龙宫很可能是一颗直径约100公里的母体小行星被完全撞碎之后的碎片聚集形成的,而龙宫上的这些大石块也不是龙宫形成之后才产生的,更可能是组成龙宫的原始碎片。 事实上,乱石堆型小行星龙宫的发现,也符合之前科学家们的一个猜想: 直径约1公里级的小行星可能都是乱石堆型小行星[7]。 龙宫多少岁了? 撞击坑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龙宫表面的年龄,因为撞击坑越密集,就表示表面越古老。不过这里说的“年龄”,只是龙宫成形、有现在的表面的年龄,而不是组成龙宫的石块形成的年龄——后者显然要更古老,那会是属于这些石块的母体小行星的历史了。 隼鸟2号在龙宫表面识别了50多个圆形洼陷结构,其中有30多个都有比较典型的撞击坑形态,可以基本认为是撞击坑,而剩下的暂时很难判断。 龙宫上识别出的地貌特征,其中红圈是比较确定的撞击坑。不过,撞击坑似乎聚集在赤道区域只是因为地图投影带来的错觉。 来源:参考文献[3] 龙宫上典型的撞击坑Kolobok坑,有抬升的坑壁、碗型结构,深而平坦的坑底。 Kolobok坑(直径240米,位于1.5°S,333.5°E)的形态(左)和地形剖面(右)。 来源:参考文献[3] 按现在的直径100-200米的撞击坑密度来推算,如果表面物质之间完全没有粘性的话,龙宫表面的年龄应该在900万年左右,而如果表面物质之间有干燥的土壤那种程度的微弱粘性的话,龙宫表面的年龄应该在1.6亿年左右,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可能早于龙宫从主小行星带迁移到如今的近地小行星轨道的时间——也就是说,龙宫表面直径100米以上的撞击坑,很可能都是龙宫还在主小行星带中飞驰的时候形成的。 和隔壁家冥王号观测到的贝努相比,贝努表面的年龄在1亿到10亿年之间——龙宫比贝努年轻多了。 龙宫(左)和贝努(右)的撞击坑CSFD定年统计。来源:参考文献[3]和[8] 那么更小的撞击坑呢?龙宫上小于100米的撞击坑非常少,系川、爱神星、贝努上也是这样。这也很容易理解:越小的撞击坑也越浅,在这些结构松散的乱石堆型小行星上,浅(小)坑真的太容易被抹去了,随便抖动一下都能埋掉。 “陀螺”的形成:是龙宫的自转减慢了 巧的是,冥王号探访的小行星贝努…也是陀螺形的…事实上,陀螺状的近地小行星倒也谈不上罕见,天文学家们已经通过地基雷达发现过一些…毕竟,自转引起的离心作用可以让赤道区域产生一定的隆起,这也不奇怪(咱们的地球不也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么)。 自转周期短达3.9个小时的妊神星,就因为巨大的离心作用被整个“拉”扁了… 快速旋转的妊神星的假想图,看得我都晕…… 来源:维基 奇怪的是,相比于目前已知的其他陀螺状的小行星,龙宫的自转速度太低了,这样的自转速度似乎并不足以引起这么明显的赤道隆起啊。 JAXA隼鸟2号探访的龙宫,NASA冥王号探访的贝努,以及欧空局曾经的小行星采样返回计划MarcoPolo-R想要造访的小行星2008 EV5的大小、形状和自转周期,相比之下龙宫实在是转得太慢了。来源:JAXA、NASA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猜测就是:龙宫过去一定转得很快,是后来减速到现在的自转状态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隼鸟2号团队分析了不同自转速率下龙宫表面坡度(表面法线和重力等位面的夹角)的分布。 假定龙宫全球是均质的,密度为1.2克/立方厘米,保持原本形状所需的最小粘合强度约为4帕情况下龙宫全球的坡度图。 来源:[1] 结果显示,在目前的自转周期(7.63小时)下,龙宫表面大部分区域坡度都小于35°,平均坡度11.8°,总体来说是相当稳定的。而随着自转周期缩短到4小时,中高纬区域的坡度开始变大,而当自转周期索道到了3.5小时的时候(这几乎是赤道区域的引力和离心力相等的临界点),龙宫表面的平均坡度达到了31°,这一角度已经接近粒物质的摩擦角(~35°)了。 也就是说,当龙宫的自转速率是现在的两倍多的时候,龙宫上会发生大规模“坍塌”,大量物质“流”向赤道区域,形成现在环绕赤道一圈的龙王山脊。 再然后,随着自转的减慢,如今的龙宫赤道上的物质也正重新“流”向中高纬区域。 “干涸”的“龙宫” “龙宫”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郎》(うらしまたろう)。故事里的浦岛太郎被海龟带往海底龙宫,在龙宫受到了公主乙姬的热情款待,回到人间的时候带回了一个宝盒——寓意采样返回任务隼鸟2号也能从小行星带回珍贵的信息。这个名字的另一个意义在于,C型(碳质)小行星中有几个亚类可能富含水,这也非常符合“海底龙宫”的意味。 ポプラ出版社 (2018/3/6)童书《浦岛太郎》的封面 那龙宫到底是不是这样呢?隼鸟2号的另一件宝贝——近红外光谱仪(NIRS3)告诉我们:好像并不是。 近红外光谱仪NIRS3的内部结构。来源:JAXA[5] 如果某个区域含有某种物质成分,那么这个区域的反射光被光谱仪“分解”之后,就可能显示出这种成分对应的V型的特征吸收。也就是说,光谱仪可以识别许多物质的“指纹”。 近红外光谱仪NIRS3的探测原理 来源:JAXA[5] 龙宫携带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3覆盖了1.8-3.2微米的波段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三种不同形式的水:羟基(OH)、液态水和水冰会体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如果龙宫含水,就应该会被检测到。 (左)羟基(OH)、水和水冰在3微米附近的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吸收特征。来源:参考文献[9] (右)龙宫的近红外波段光谱特征。 来源:参考文献[2] NIRS3的结果显示,龙宫只在2.72微米处探测到了很窄的V型吸收,而且遍布全球——这是羟基(OH)的吸收特征。也就是说,含羟基的矿物(水合矿物)在龙宫表面普遍存在[2]。 然而,龙宫上羟基的特征吸收很微弱,说明整个龙宫表面的羟基都不多——龙宫上虽然有水(羟基可以认为是结构水,但不同于液态水和水冰),但也没有多少水。 为什么会有这么少的水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一种可能性是,龙宫本身作为一颗重组的乱石堆,很可能经历过一些热变质或者冲击变质过程,类似于经历过这些的碳质球粒陨石,那么自然地,龙宫在这个过程中被加热脱水了。 另一种可能是,龙宫曾经的轨道近日点比现在离太阳更近,会受到更强的来自太阳的热辐射,也会因为更强的太阳风作用而导致羟基的分崩离析。 总之,就是龙宫可能曾经有过很多水,然后水没了。 另一种可能是,龙宫可能原本就没有很多水:龙宫的母体小行星上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多水,所以龙宫先天不足。隼鸟2号项目组更倾向于这种情况。 乡关何处? 龙宫原本来自哪里?它的母体小行星是什么样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光谱特征这把“指纹钥匙”来推测,或者简单来说,寻找什么样的小天体和龙宫更像。 首先,龙宫的表面是非常暗的,几何反照率只有0.045,也就是说只有4.5%的阳光能被反射出来。literally炭一样黑(不然怎么叫C型小行星嘛对吧)…而且黑得很均匀 事实上,肉眼看上去的龙宫差不多会是这样: 隼鸟2号ONC-T相机2015年12月4日拍摄的地球和2018年6月21日拍摄的龙宫在接近肉眼状态下看到的样子。 来源:JAXA、东京大学、高知大学、立教大学、名古屋大学、千叶工大、明治大学、会津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10] 地球上能观察到的和龙宫上的物质最像的是碳质球粒陨石。隼鸟2号弹丸撞击试验用的模拟龙宫石块,就是完全参考碳质球粒陨石的形态、强度等特征制备的。 为第一次着陆采样做准备的撞击试验采用的模拟龙宫石块。 来源:JAXA、东大[11] 但球粒陨石细分下来还有很多种啊…不同类型的碳质球粒陨石,可能来自的母体小行星也不同。 以目前龙宫的光谱形态来看(龙宫本身的光谱类型目前认为属于Cb型),和龙宫最相似的陨石是经历过热变质/冲击变质而中度脱水的CM和CI型碳质球粒陨石,还有一种可能和龙宫相似的物质是星际尘埃粒子(IDPs),不过目前人们对这种物质的了解就更少了。 和龙宫光谱特征最相似的小行星是两颗主带小行星:波兰星(Polana)和欧拉莉娅(Eulalia),从轨道特征来看,龙宫也很可能来自这两颗小行星之一的碎片。 龙宫和波兰星(Polana)、欧拉莉娅(Eulalia)的反射光谱。 来源:参考文献[3] 事实上,这两颗小行星并不是“单打独斗”的,它们各自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一系列轨道特征相似,可能来自同一颗小行星母体碎片的族群——波兰星族(Polana family)和欧拉莉娅星族(Eulalia family)(欧拉莉娅星族本身也是波兰星族的一个分支)。 也就是说,龙宫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这两颗小行星之一的碎片,而可能是它们的二代、三代甚至n代碎片。 坎坷一生 在隼鸟2号抽丝剥茧地侦查之下,龙宫历经坎坷的一生逐渐浮出水面。 龙宫的母体小行星或许原本是有水的,但后来因为自身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减加热,或者因为陨石撞击加热,让很大一部分水散失了。也或许,母体小行星的水蚀过程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很多水。 但总之,在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水的情况下,这颗母体小行星被另一颗飞来的撞击体完全撞碎了。这样的“惨剧”在太阳系中再平常不过了,无数的天体都曾经或终将经历这样的毁灭。 但这毁灭之中,也孕育着新生。 这些撞击产生的碎片,又聚集成了一个个新的小行星族群。因为碎片在这个撞击和重组过程中,除了因为撞击产生的有限的热变质之外,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化学变化,所以它们几乎还保留着来自母代小行星的“指纹”——龙宫或许就是这样的一颗小行星。 又或许,这些子代小行星族群中的一颗,再次被一颗飞来的撞击体完全击碎了…这些碎片再次重组,成为了如今的龙宫。 龙宫可能的形成过程。来源:参考文献[3]…

三名宇航员抵达空间站

三名宇航员抵达空间站

来源:NASA TV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3时14分,国际空间站第59支远征队三名宇航员,Nick Hague,Christina Koch,和Alexey Ovchinin,乘坐联盟号MS-12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前往空间站。 环绕地球四圈,大约6个小时后,联盟号MS-12飞船对接空间站,女士优先,宇航员Christina H Koch第一个进入空间站,这是她的首次太空飞行,视频来自NASA TV。

欧洲航天局与中国合作的SMILE任务被批准实施

欧洲航天局与中国合作的SMILE任务被批准实施

Smile任务 来源:欧空局 Smile任务(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缩写SMILE)已被欧洲航天局科学计划委员会批准实施。 这次公告为新任务的全面发展扫清了道路,该任务将与中国合作进行,探索太阳—地球体系的相互作用。 Smile任务有望彻底改变科学家对太阳风中的粒子与地球磁屏(即磁层,magnetosphere)之间持续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物理过程的理解。 既2003年至2008年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成功,这次任务将是ESA与中国合作的一项重大科学探索。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均由中国发射,而Smile任务从一开始就是ESA—中国联合任务。 [rml_read_more] 这次科学合作始于两个研讨会,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欧洲,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和欧洲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随后,ESA的科学与机器人勘探局(Directorate of Science and Robotic Exploration)和中国科学院(CAS)于2015年1月发布了联合征集提案。 在2015年11月筛选之后,ESA、CAS、三个欧洲工业承包商、和科学研究团队的详细研究已经完成了任务架构,包括满足科学所需的空间和地面要素。 根据目前的计划,2200公斤的航天器将于2023年由欧洲Vega-C火箭或Ariane 6-2发射,随后被放置在围绕地球高度倾斜的椭圆轨道上。每隔51个小时,Smile航天器将飞到121000公里外(几乎是地月距离的三分之一),可以长时间看到地球的北极地区。然后它将返回距离地球5000公里以内,以便将其存储数据下载到ESA南极地面站和CAS中国三亚的地面站。 加拿大北部的极光 来源:欧空局 从这个瘦长的轨道,卫星将能够在超过40小时的时间内对近地空间的关键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这些将包括磁层顶(magnetopause,地球磁层遇到太阳风的边界)、极地尖点(polar cusps)、以及北极光照亮的区域的即时图像和电影。 Smile任务将为科学家们提供第一次在如此长时间内观察太阳—地球相互作用关键区域的机会。主要任务将持续三年。 此次任务的有效载荷由四个仪器组成:两个来自欧洲和加拿大,两个来自中国。 由英国航天局(United Kingdom Space Agency)和其他欧洲机构提供的创新型宽视场软X射线成像仪(Soft X-ray Imager,SXI)将获取太阳风影响磁层的区域的测量结果。加拿大主导的紫外线成像仪(Ultra-Violet Imager,UVI)将研究极光的全球分布。 两个中国仪器,轻离子分析仪(Light Ion Analyser,LIA)和磁强计(Magnetometer,MAG),将测量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和局部磁场的变化。 ESA还负责有效载荷模块、航天器测试设施、发射器、发射活动、和主要地面站;ESA将与CAS共享科学运营。ESA将在适当时候宣布建立有效载荷模块的工业合同,所有航天器装配和测试活动将在欧洲进行。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CAS)负责航天器平台、航天器测试、以及任务和科学操作。该平台将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IAMC/CAS)在上海建造。 根据ESA的Smile任务研究科学家Philippe Escoubet的说法,该任务将在研究地球磁场与太阳风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Philippe说:“Smile任务将提供太阳风进入磁层的第一个X射线图像和电影。它还将提供有史以来最长的北极光紫外图像,使研究人员能够了解极光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地磁风暴的演变。” 参考 [1]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ESA_gives_go-ahead_for_Smile_mission_with_China

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载人龙飞船驶离空间站 来源:NASA TV 北京时间3月8日(妇女节)15时32分,载人龙飞船驶离国际空间站,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后,载人龙飞船的助推器在北京时间20时52分左右进行点火,重入大气层,于北京时间3月8日21时45分溅落在大西洋 。 载人龙飞船下降画面,这时候SpaceX的’Go Searcher’ 回收船正在大西洋等待载人龙飞船的溅落。 来源:SpaceX [rml_read_more] 载人龙飞船的增强型降落伞系统(enhanced parachute system),大约将在龙飞船溅落前4分钟展开。 来源:SpaceX 北京时间3月8日21时45分,载人(无人测试)龙飞船溅落在大西洋。 来源:NASA TV 动图展示SpaceX回收小组,将Demo-1任务中的载人龙飞船拖至Go Searcher回收船,这张图片也说明了地球是圆的。 来源:SpaceX 载人龙飞船被吊装至Go Searcher回收船。 来源:SpaceX 回收后的载人龙飞船,锈迹斑斑。 来源:NASA TV 至此,NASA和SpaceX成功完成了载人(无人测试)龙飞船的首次测试,真正的载人任务将在今年7月进行,很是期待。 按照宇航员Anne McClain的话来说,这是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来源:宇航员Anne McClain 最后,宇航员们把“天外密友”(Celestial Buddy)的地球宝宝留在了空间站。 地球宝宝:“这是我和载人龙飞船的最后一张合影,之后我就成为空间站的一名永久居民了。” 位于穹顶舱的地球宝宝,俯瞰美丽的地球。 来源:宇航员Anne McClain 参考: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spacex-crew-dragon-splashdown-marks-success-of-first-nasa-commercial-crew-flight-test [2]NASA TV

JAXA公布隼鸟2号着陆龙宫并采集样本返回

JAXA公布隼鸟2号着陆龙宫并采集样本返回

当时隼鸟2号(Hayabusa2)首次缓缓着陆小行星龙宫(Ryugu),接近时发射金属弹丸,收集了粉碎的岩石和沙尘颗粒,并迅速返(逃)回(离),这段视频5倍于实际速度,2019年2月22日由其上搭载的小型监控摄像机(CAM-H)拍摄。 [rml_read_more] JAXA公布隼鸟2号着陆龙宫并采集样本返回

载人龙飞船 将于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49分首飞

载人龙飞船 将于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49分首飞

Credit:NASA 为了载人龙飞船的首次试飞,SpaceX和NASA完成了数千小时的测试,分析和评估,另外这段科幻感很足。 Credit:SpaceX [rml_read_more] 一再推迟发射的载人龙飞船终于要首飞了。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49分,SpaceX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发射平台,使用猎鹰9号发射载人龙飞船,任务代号SpX-DM1。 按照目前天气的预报,80%有利于明天的发射。 这艘龙飞船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3日18时55分对接空间站。 Credit:NASA NASA直播地址:https://www.nasa.gov/nasalive 载人龙飞船内部 载人龙飞船内部视频 Credit:NASA NASA新公布的载人龙飞船内部视频,里面有7个座位,3个窗户,宇航员们面前的显示器可以看到飞船状态的实时信息,另外内部的温度控制在18.3摄氏度到26.7摄氏度之间。 这艘载人龙飞船是完全自主的,可以由SpaceX位于加州霍桑市任务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控制,也可由飞船上的宇航员们控制,其实这里可以叫乘客了,因为看起来很是舒适,乘客们在前往空间站的路上,还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俯瞰大地,远望月球,以及更广阔的太阳系。 给空间站送去货物 虽然这是一次验证飞行,不载人,但会给空间站带去大约400磅的货运补给。 因为也是验证飞行,这艘载人龙飞船在空间站驻留时间较短,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8日15时30分驶离空间站,并于当天21时45分溅落在大西洋。 最后,NASA和SpaceX预计于今年7月第二次发射载人龙飞船(SpX-DM2),届时将运送两名NASA宇航员前往空间站,这将是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参考: [1]:https://www.nasa.gov/specials/ccp-press-kit/main.html [2]:https://www.spacex.com/crew-dragon [3]: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commercialcrew_press_kit.pdf

矗立在LC-39A发射平台的猎鹰9号和载人龙飞船

矗立在LC-39A发射平台的猎鹰9号和载人龙飞船

 猎鹰9号和载人龙飞船,矗立在LC-39A发射平台。 Credits:NASA/SpaceX [rml_read_more] 北京时间3月1日凌晨5时,NASA和SpaceX将举办载人龙飞船无人验证飞行(SpX-DM1)发射前简报,虽然这次是验证飞行测试,但给空间站带去了大约400磅的货运补给。 这次任务一推再推,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48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平台升空,并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3日18时55分对接空间站。 这将是NASA商业载人计划的第一次不载人的飞行实验,将提供猎鹰9火箭、龙飞船、地面系统的性能数据以及在轨、对接、着陆过程的数据。 这次飞行实验也将为NASA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Space’X的Demo-2飞行试验将运送NASA宇航员进入空间站,预计7月发射。 伴随每次试验,NASA将进行性能数据检查,确定即将进行的任务足够安全,所有试验飞行完成后,NASA将继续进行系统检查和常规载人飞行进入空间站前的鉴定性飞行数据审查。 参考: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to-provide-coverage-of-spacex-commercial-crew-flight-test

以色列探测器前往月球,这是首个由私人赞助的登月任务

以色列探测器前往月球,这是首个由私人赞助的登月任务

 Credit:Spacex 北京时间2月22日9时45分,SpaceX的猎鹰9号在卡角空军基地SLC-40发射平台,同时发射了印尼通信卫星Nusantara Satu,以色列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创世纪(Beresheet),以及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S5卫星,这是SpaceX的第70次发射任务。 今日发射升空的以色列的月球探测器创世纪,高约1米,宽约2.3米,重约600公斤,这将是有史以来着陆月面最轻的探测器。 [rml_read_more] Credit:spaceil 2019年3月20日,创世纪将进入远地点40万千米的椭圆轨道;2019年4月4日,创世纪将被月球捕获,预计于4月11日软着陆月面澄海(Mare Serenitatis)。 创世纪的电力仅允许它在月面工作两天,在此期间它将研究月球磁场,并拍摄月面。安装在创世纪上的激光发射器是无源器件,工作时不需要电力,NASA与它可以通过深空网络进行地月通信。 Credit:spaceil 在一个硬币大小的时间胶囊里,存储了一些数字文件,其中有圣经,儿童画,以色列的国歌,国旗,以及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忆。 Credit:spaceil 今天的发射,对以色列来说是一次重要时刻,如果未来创世纪成功着陆的话,那么以色列将是继苏联,美国,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上着陆探测器的国家,并且这是一颗由私人赞助的登月任务,意义非凡。 参考: [1]:http://www.spaceil.com/ [2]: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nasa-is-aboard-first-private-moon-landing-attempt [3]:https://www.space.com/spacex-israeli-moon-lander-satellites-launch-success.html [4]:https://www.spacex.com/sites/spacex/files/nusantara_satu_press_ki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