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望远镜举高至空中

把望远镜举高至空中

Carried by a balloon the size of a football stadium, ASTHROS will use a telescope to observe wavelengths of light that aren’t visible from the ground. Work has begun on ASTHROS (short for Astrophysics Stratospheric Telescope for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at Submillimeter-wavelengths), a new mission that will carry a cutting-edge 8.4-foot telescope high into the stratosphere on a balloon that is tentatively planned to launch in December 2023 from Antarctica. This illustration shows a high-altitude balloon ascending into the upper atmosphere. When fully inflated, these balloons are 400 feet (150 meters) wide, or about the size of a football stadium, and reach an altitude of 130,000 feet (24.6 miles or 40 kilometers). Image Credit: 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onceptual Image Lab/Michael Lentz 由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气球携带,ASTHROS将使用望远镜来观察从地面看不到的波长的光。ASTHROS(用于在亚毫米波长下进行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天体物理平流层望远镜的简称)的工作已经开始。这是一个新的任务,它将把一个8.4英尺高的尖端望远镜通过一个气球带到平流层,这个气球暂定于2023年12月从南极洲发射。 这张插图显示了一个上升到高层大气的高空气球。充足气后,这些气球宽400英尺(150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高度可达130,000英尺(24.6英里或40公里)。…

NEOWISE彗星横越孤松湖上方的天空

NEOWISE彗星横越孤松湖上方的天空

Faintly in the distance, Comet C/2020 F3 NEOWISE (Comet NEOWISE) streaked across the sky above the tree line of Lone Pine Lake, located on the Mount Whitney Trail in the Eastern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in California. The comet next returns in 6,800 years. Visiting from the distant parts of our Solar System, NEOWI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glowing tail and is visible during the month of July. The photo was taken at 4:59 am on July 14, 2020. Want to see it for yourself? Learn how. Image Credit: NASA/Lauren Hughes 在远处,C / 2020 F3 NEOWISE(彗星NEOWISE)彗星微微划过天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东部惠特尼山步道上的孤松湖林线上方。这颗彗星将在6800年后返回地球。 NEOWISE彗星从我们太阳系的遥远地方来访,它的特征是尾巴发光,在七月可见。这张照片摄于2020年7月14日上午4:59。 想亲眼看看吗?学习如何去做。 影像来源:NASA/Lauren Hughes

雷达显示月球的金属成分比研究人员想象的要多

雷达显示月球的金属成分比研究人员想象的要多

一开始是为了寻找潜伏在极地月球陨石坑里的冰,后来变成了一项意想不到的发现,这可能有助于澄清月球形成的一些模糊历史。 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微型无线电频率(Mini-RF)仪器的团队成员发现了新的证据,表明月球的地下可能比研究人员想象的更富含铁和钛等金属。这一发现发表在7月1日的《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可能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来自马里兰州劳雷尔市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APL)的迷你射频首席研究员、该项研究的合著者维斯·帕特森(Wes Patterson)说:“LRO任务和它的雷达设备继续给我们带来关于我们最近邻居的起源和复杂性的新见解。” 这张照片是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数据拍摄的,显示了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我们对我们最近的邻居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了解月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它拥有有用的资源,有一天甚至可以支持人类的存在。 资料来源:NASA / GSFC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大量证据表明,月球是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和年轻的地球碰撞的产物,形成于残留的碎片云的引力坍缩。因此,月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地球非常相似。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月球的化学成分,这个故事就变得模糊起来。例如,在月球表面明亮的平原上(称为月球高地),岩石中含有的含金属矿物比地球少。如果地球在撞击前已经完全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而使得月球大部分缺乏金属元素,则可以解释这一发现。但看看月球上的玛利亚——广袤而黑暗的平原——那里的金属含量比地球上许多岩石还要丰富。 这种差异使科学家感到困惑,导致了许多有关影响原行星的因素可能导致差异的问题和假设。Mini-RF小组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模式,可能会找到答案。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微型射频技术来测量月球北半球陨石坑地面上堆积的月球土壤中的电学特性。这种电学性质被称为介电常数,这是一个比较物质和空间真空传输电场的相对能力的数字,可以帮助定位隐藏在火山口阴影中的冰。然而,研究小组注意到这种特性随着陨石坑的大小而增加。 对于大约1到3英里(2到5公里)宽的陨石坑,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陨石坑的增大而稳定增加,但对于3到12英里(5到20公里)宽的陨石坑,介电常数保持不变。 这种模式的发现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打开了一扇门。由于形成更大陨石坑的流星也会在月球的地下挖得更深,因此研究小组推断,更大陨石坑内尘埃介电常数的增加可能是流星挖掘了地表下的铁和钛氧化物的结果。介电特性与这些金属矿物的浓度直接相关。 如果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月球表面的前几百米只有少量的铁和钛氧化物,但在表面之下,有一个稳定的增长,丰富的和意想不到的财富。 通过比较微型射频雷达拍摄的陨石坑底部的雷达图像,以及LRO广角相机、日本的月亮女神号和美国宇航局的月球探测仪拍摄的金属氧化物地图,研究小组发现了它所怀疑的事实。更大的陨石坑,随着介电材料的增加,也含有更丰富的金属,这表明从0.3到1英里(0.5到2公里)的深度挖掘的铁和钛氧化物比从月球表面的0.1到0.3英里(0.2到0.5公里)的深度挖掘的更多。 “来自Mini-RF的令人振奋的结果表明,即使在月球运行了11年之后,我们仍在发现我们最近的邻居的古老历史,” NASA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LRO项目科学家诺亚·佩特罗说。“ MINI-RF数据对于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我们使用该数据来推断45亿年前发生的一切!” 这些结果是根据美国宇航局最近的重力恢复和内部实验室(GRAIL)任务的证据得出的,该任务表明,在月球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下面几十到几百公里处存在着大量的高密度物质,这表明高密度物质并非均匀分布在月球的地下。 研究小组强调,这项新研究无法直接回答有关月球形成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它确实减少了月球地下金属和钛氧化物分布的不确定性,并提供了更好地了解月球形成和形成的关键证据,以及它与地球的联系。 海吉说:“这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对于我们之前的编队假设意味着什么。”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月球南半球的陨石坑底部,看看是否存在同样的趋势。 LRO由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管理,隶属于位于华盛顿的NASA总部的科学任务理事会。Mini-RF由APL、海军空战中心、桑迪亚国家实验室、雷声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领导的团队设计、制造和测试。 有关LRO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nasa.gov/lro 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moon-more-metallic-than-thought

​NASA“三叉戟”任务将访问海卫一

​NASA“三叉戟”任务将访问海卫一

海卫一(Triton)的这幅彩色图像由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于1989年飞越海王星系统时拍摄。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JPL-Caltech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三十年前,当NASA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越海卫一时,书写了扣人心弦的行星科学篇章。 旅行者2号是有史以来唯一一艘飞越海王星的航天器,它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旅行者2号曾揭示了海卫一表面喷射出的巨大的深色冰羽状物质,这些景色既令人惊叹又令人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图像显示,海卫一的冰封地表相对比较年轻,并已被喷出的新物质一遍又一遍地覆盖重塑。这些物质究竟是什么,又是来自哪里呢? 这样一颗距离太阳比木星还要远6倍的古老卫星怎么可能现在还仍旧活跃呢?它的内部是否有什么物质温度足够高以至于能够驱动这项地质活动? NASA发现计划(Discovery Program)下的一项新任务旨在解开这些谜团。这项名为“三叉戟”(Trident,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武器)的任务,是NASA为了开展新任务的概念研究而选出的4个任务提案之一。2021年夏天,将选出其中1至2个任务,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并于2030年代后期发射。 研究海卫一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将使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天体是如何演化和运作的。 发现计划下的一个新任务提案中,“三叉戟”任务将探索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海卫一的表层冰壳下可能存在液态水的海洋世界。“三叉戟”任务旨在解答上方插图中所概述的问题。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海卫一的奇特之处不胜枚举:海卫一绕海王星公转的轨道方向与海王星的自转方向相反,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具有逆行轨道的卫星。海卫一的轨道还处于极端倾斜状态,其轨道面与海王星赤道面的夹角高达23度。海卫一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四分之三。此外,科学家认为海卫一很有可能并不是海王星本身所形成的卫星,而可能是从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迁移过来的。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在海王星轨道之外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天体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残骸。 海卫一的大气层也不同寻常:它的电离层比太阳系其他任何一颗卫星电离层的活跃度都还要高10倍。 更有趣的是,电离层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但海王星和海卫一距离太阳非常遥远:它们距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30倍,所以一定是有其他能量来源存在。(海王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165个地球年。) 海卫一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生动态变化,有机物质(极有可能是氮)源源不断地被喷射到海卫一表面。 月球和行星研究所(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大学空间研究协会(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主任路易丝·普罗克特(Louise Prockter)表示:“海卫一一直是太阳系中最令人兴奋且耐人寻味的天体之一。”她将作为首席研究员领导新提议的“三叉戟”任务,位于南加州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将负责管理此任务。路易丝·普罗克特补充道:“我一直很喜欢旅行者2号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以及对这个有待进一步了解的奇怪、疯狂的卫星的惊鸿一瞥。” 一石三鸟 旅行者2号在海卫一上发现的那些神秘羽状喷射物非常耐人寻味。土卫二上发现的羽状喷射物,以及可能存在于木卫二上的羽流,均被认为是由来自星球内部的水透过厚厚的表面冰层喷发而出所导致。如果海卫一上的羽状物来源于海洋,这一发现则将为科学家们提供关于海卫一内部海洋形成的新线索。与其他已知的海洋世界不同,海卫一内部的潜在海洋很可能是在被海王星的引力捕获后形成的。 这也将扩大科学家们对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水的理解。而“三叉戟”任务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正是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系天体具有适宜居住的必要条件(包括水)。探测器将携带一台仪器用于探测海卫一的磁场,以确定海卫一内部是否存在海洋,而其他仪器将研究活跃的电离层、富含有机物的大气层和奇怪的地貌特征。 “三叉戟”任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是探索海卫一在我们视线之外的广阔表面。海卫一面向柯伊伯带的这一侧是太阳系中未被探索的最大的固体表面。我们对海卫一的大部分了解来自旅行者2号探测器的数据,但我们只看到了其表面的40%。“三叉戟”任务将绘制其余大部分表面的地图。 “三叉戟”任务将使用它的全画幅成像相机来捕捉旅行者2号探测器拍摄到的同样富含羽状喷射物的区域,并将于太阳的反射光照亮海卫一的阴暗面时,利用反射光进行拍摄。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可以观察到自从上次飞越以来海卫一的变化,并更好地了解海卫一究竟有多活跃。 三叉戟的第三个主要目标是了解海卫一神秘的表面是如何不断自我更新的。从地质学上讲,海卫一的表面非常年轻(在拥有46亿年历史的太阳系中,可能只有1000万年历史),且很少有可见的陨石坑。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海卫一看起来与其他冰冷的卫星如此不同,并拥有不寻常的地貌特征,比如凹陷的“哈密瓜地形”和凸出的“围墙平原”?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助于阐明其他冰冷天体上的地貌是如何演化的。 来自JPL的“三叉戟”项目科学家卡尔·米切尔(KarlMitchel)表示:“海卫一是挺奇怪,但也很并非那么奇怪,因为我们可以在海卫一上做科学研究。我们知道海卫一表面有这些我们未曾见过的特征,这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想了解海卫一上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就像我们在任务提案中对NASA说的那样,海卫一不仅仅是太阳系科学的关键,它还是一个完整的钥匙环:由捕获的柯伊伯带天体演化而成,拥有活跃羽流的潜在海洋世界,充满活力的电离层和年轻而独特的表面。” 如上所示,海卫一的该交互模型基于现有的图像,并不十分完整。若想看海卫一与月球相比较的情况,请放大并旋转卫星,或者使用底部的搜索功能了解更多信息。或者,您也可以在在Eyes on the Solar System上进行完整的互动体验。 来源:NASA/JPL-Caltech 若最终能够成功入选,“三叉戟”任务将于2025年10月启动(以2026年10月为备用日期)。此时,恰逢地球与木星对齐的“13年一次的窗口期”,这样航天器就可以利用木星的引力作为弹弓,直接飞向海卫一,并于2038年飞掠海卫一,进行为期13天的“长时间邂逅”。 来自JPL的“三叉戟”项目系统工程师威廉·弗雷泽(William Frazier)表示:“任务设计者和导航员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太阳系飞行了13年之后,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地掠过海卫一大气层的顶端—这相当令人难以置信。” 海王星位于太阳系外围,公转周期长,在那里时间似乎流逝得很慢。不过,这一点恰好对探测海卫一来带来了限制。如果“三叉戟”探测器于2040年之前到达海卫一,就能够对羽流活动的驱动力进行观察和测试。若错过了这个时间,晚些时候到达,太阳就会太过偏北,再过100年才能进行测试。 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proposed-nasa-mission-would-visit-neptunes-curious-moon-triton

距地球230万英里的深空1号宇宙飞船

距地球230万英里的深空1号宇宙飞船

June 30 is Asteroid Day. Asteroids, sometimes called minor planets, are rocky, airless remnants left over from the early formation of our solar system about 4.6 billion years ago. The current known asteroid count is 958,967. This image was taken using the 200-inch Hale telescope on Palomar Mountain by astronomers at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of the Deep Space 1 spacecraft at a distance of 2.3 million miles (3.7 million kilometers) from Earth. Tracing a path against the constellation Gemini. This image was obtained on Nov. 16, 1998, 23 days after the spacecraft’s launch from Cape Canaveral, FL. The spacecraft was receding from Earth at a speed of 1.1 miles per second relative to Earth. The spacecraft, just 4.9 feet high, was 4 million times…

NASA的第一个行星防御任务目标有了新名字

NASA的第一个行星防御任务目标有了新名字

美国宇航局的第一个行星防御任务目标有了一个新名字 大约在二十年前,一个近地小行星被发现有一颗卫星,该双星系统被命名为“ Didymos”(希腊语,意为“双胞胎”),它是对较大的主体和较小的绕行卫星的一个松散的描述, 非正式地称为DidymosB。 NASA的DART航天器和意大利航天局(ASI)的LICIACube撞击Didymos双星系统之前的示意图。 来源:NASA/Johns Hopkins APL/Steve Gribben 2022年,该卫星将成为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的目标,该测试是用于行星防御的小行星偏转技术的首次全面演示。 DART航天器将执行动能冲击,故意撞向小行星以改变其在太空中的运动。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任务,Didymos B获得了自己的正式名称:Dimorphos。 “小行星一旦被发现,就会有一个临时名字,直到我们充分了解它们的轨道,知道它们不会消失。一旦Didymos系统被确认为DART最理想的目标任务,我们就需要正式区分主体和卫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天文学家和DART研究联合负责人Andy Rivkin说,她正在建设和管理NASA的任务。 全球努力 捍卫我们的星球免受潜在危险的小行星的袭击需要全球的努力,命名小行星的卫星也是如此。 2003年,捷克捷克翁德茹夫天文台的天文学家Petr Pravec追踪到一个仍未命名的小行星的亮度,当时他发现了与小卫星一致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Lance Benner,以及当时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Mike Nolan收集了确凿的证据。总之,这些发现表明了双星小行星的存在。 这颗近地小行星最初是由亚利桑那大学太空观察项目的Joe Montani在1996年发现的,但它的轨道需要确定后才能命名。在Pravec、Benner、Nolan和其他天文学家的支持下,Montani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提出了“Didymos”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在Didymos B被确定为DART的目标后,APL的任务负责人鼓励发现者为该系统的月球提出一个单独的名字。在权衡了多种可能性之后,他们最终采纳了塞萨洛尼基亚里斯多德大学行星科学家、DART团队成员Kleomenis Tsiganis的建议。本周,IAU宣布正式批准了这个名字。 “Dimorphos,意思是‘两种形式’,反映了这个天体的状态,它是第一个被人类(在这种情况下,是由于DART的撞击)改变轨道‘形式’的天体。”Tsiganis说,“因此,它将成为人类第一个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认识的物体,一种是DART在撞击前看到的,另一种是几年后欧洲航天局的Hera看到的。” 直径为160米(525英尺)的Dimorphos是DART测试的理想目标,因为它围绕较大的主体Didymos(直径780米,或0.48英里)运行,而且在2022年底,这颗双星与地球的距离相对较近。 “天文学家将能够通过来自地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比较DART撞击前后的动力学影响,以确定Dimorphos的轨道周期发生了多少变化。”美国宇航局总部DART计划科学家Tom Statler说,“这是一项关键的测量,它将告诉我们小行星小行星如何回应我们的偏转工作。” 国际合作 DCIA对Dimorphos的影响也将由LICIACube记录在太空中,LICIACube是意大利航天局提供的一颗立方体卫星,它将在DART上继续飞行并通过DART部署。在DART撞击几年后,ESA的Hera任务将对Didymos和Dimorphos进行进一步调查。 DART和Hera任务小组正在通过名为小行星撞击和变形评估(AIDA)的国际合作进行合作。 “DART是测试小行星危险偏转方法的第一步,”NASA总部DART项目主管安德里亚·莱利说,“潜在的危险小行星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们很高兴能与意大利和欧洲的同事合作,从这次动能撞击偏转实验中收集尽可能准确的数据。” DART是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开发的第一个任务,也是NASA更广泛行星防御计划的一部分。2016年,美国宇航局成立了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DCO),领导美国政府探测和警告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和彗星,并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减轻危害的方法。 从Didymos B到Dimorphos,这是一个适合于小行星的名字,它将同时充当测试目标和将来保护地球的蓝图的双重角色。 如欲了解更多关于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的信息,请访问: https://www.nasa.gov/planetarydefense

NASA望远镜因“哈勃之母”而得名南希·格蕾丝·罗曼

NASA望远镜因“哈勃之母”而得名南希·格蕾丝·罗曼

NASA的广域红外调查望远镜(WFIRST)现在被命名为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以NASA的第一位天文学负责人命名。 来源:NASA NASA将其目前正在开发的下一代太空望远镜命名为“广域红外勘测望远镜(WFIRST)”,以纪念NASA的首位首席天文学家南希·格雷斯·罗曼,她为专注于更广阔宇宙的太空望远镜铺平了道路。 新命名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简称罗曼太空望远镜)将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发射升空。它将调查长期存在的天文学谜团,比如宇宙膨胀背后的力量,并寻找太阳系以外的遥远行星。 被认为是30年前发射的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母亲,罗曼孜孜不倦地提倡开发新工具,让科学家从太空研究更广阔的宇宙。她于2018年去世,给科学界留下了巨大的遗产。 “正是由于南希·格蕾丝·罗曼的领导和远见卓识,美国宇航局成为天体物理学的先驱,发射了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成效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说,“我想不出比WFIRST更好的名字了,它将成为NASA的哈勃和韦伯望远镜的继任者。” 与NASA合作使用哈勃望远镜和WFIRST太空望远镜的前参议员巴拉巴拉·米库尔斯基说:“在我们庆祝妇女获得选举权100周年之际,NASA宣布了他们的新WFIRST望远镜的名字,以纪念南希·罗曼博士,哈勃之母,她是当之无愧的。NASA认可女性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使我们离不再隐藏的人物和隐藏的星系越来越近。” 计划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发射的南希·格蕾丝·罗曼太空望远镜,原名WFIRST,将成为哈勃望远镜的远房表亲。尽管和哈勃望远镜的相机一样灵敏,罗曼太空望远镜的3亿像素宽视场设备将拍摄比哈勃大100倍的天空区域。这意味着一张罗曼太空望远镜的图像将包含相当于100张哈勃望远镜照片的细节。 来源:NASA 谁是南希·格蕾丝·罗马? 罗曼于1925年5月16日出生在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面对困扰着她那一代对科学感兴趣的女性的种种挑战,她始终坚韧不拔。七年级时,她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尽管她对进入科学领域感到气馁——斯沃斯莫尔学院物理系的主任告诉她,他通常会劝阻女孩们不要选择物理专业,但她“可能会成功”——罗曼还是在1946年从斯沃斯莫尔学院获得了天文学学士学位,并在1949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在芝加哥呆了六年,发现了对我们银河系的演化有意义的恒星组成。当时,她知道自己获得大学终身职位的机会渺茫,于是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任职,并通过无线电波在研究宇宙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1959年,罗曼来到NASA,当时NASA刚刚成立6个月。当时,她在空间科学办公室担任天文学和相对论主任,管理与天文学有关的项目和拨款。 “我知道承担这个责任意味着我不能再做研究,但从头制定一个计划的挑战太大了,我相信它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天文学,”她在接受NASA采访时说。 对于想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的女性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罗曼说,在NASA,男人们一般都对她一视同仁,但她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她不得不在她的名字前面加上前缀“博士”,否则,我无法超越秘书这个职位。 但是她坚持不懈地建立新的方法来探索宇宙的秘密。当她到达NASA时,天文学家可以从气球、探测火箭和飞机上获得数据,但他们不能测量所有的波长。地球的大气层阻挡了来自遥远宇宙的大部分辐射。更重要的是,只有太空望远镜才能拥有永恒的夜晚,而且白天不必关闭。罗曼知道,要想用更强大的、不眨眼的眼睛来观察宇宙,NASA就必须向太空发射望远镜。 在罗曼的领导下,NASA在1966年至1972年间发射了四个轨道天文观测台。虽然这四颗卫星中只有两颗成功,但它们展示了基于太空的天体物理学的价值,并代表了哈勃望远镜的前身。她还支持国际紫外线探测器,该探测器是1970年代由NASA、欧洲航天局(ESA)和英国联合开发的项目,以及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它测量了大爆炸留下的辐射,并使其两位顶尖科学家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重要的是,罗曼使哈勃太空望远镜成为现实。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成立了一个由天文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设想一种能够实现重要科学目标的望远镜。她说服NASA和国会,发射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是当务之急。 哈勃望远镜被证明是有史以来在科学上最具革命性的太空望远镜。直到1998年,哈勃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埃德·韦勒(Ed Weiler)称罗曼为“哈勃太空望远镜之母”。 “南希·格雷斯·罗曼是一位领导者和倡导者,她的奉献为NASA认真研究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贡献,并把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NASA科学副局长托马斯·祖布臣说。“她的名字值得在她研究过的天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许多人开放。” 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前称WFIRST)是即将推出的太空望远镜,旨在对红外天空进行宽视场成像和光谱分析。罗曼太空望远镜的目标之一是寻找有关暗能量的线索,暗能量是加速宇宙膨胀的神秘力量。任务的另一个目标是寻找和研究系外行星。 来源:NASA 什么是罗曼太空望远镜? 罗曼太空望远镜将是NASA的天文台,旨在解决暗能量、系外行星和红外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基本问题。罗曼望远镜的主镜直径为2.4米(7.9英尺),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主镜大小相同。罗曼太空望远镜设计成有两个仪器,宽视场仪器和技术演示日冕仪。宽视场仪器的视场比哈勃红外仪器大100倍,可以用更少的观测时间捕捉更多的天空。日冕仪将对附近的单个系外行星进行高对比度成像和光谱分析。 WFIRST项目在今年2月份通过了关键的项目规划和技术里程碑,使该任务获得了开始进行硬件开发和测试的正式许可。随着这一最新的重要里程碑的通过,该团队将开始通过构建工程测试单元和模型来最终确定任务设计,以确保设计在发射和太空中的极端条件下保持正常。 NASA的2020财年综合拨款法案为2020年9月之前的WFIRST计划提供了资金。该计划未包含在2021财年的预算要求中,因为政府希望专注于完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有关南希·格雷斯·罗曼的堂兄劳拉·贝茨·维罗和芭芭拉·布林克的声明,请访问: https://go.nasa.gov/2WREEtz 有关罗曼太空望远镜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nasa.gov/roman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telescope-named-for-mother-of-hubble-nancy-grace-roman

太阳系的海报

太阳系的海报

2020 May 19 Posters of the Solar System Image Credit: NASA Explanation: Would you like a NASA astronomy-exploration poster? You are just one page-print away. Any of the panels you see on the featured image can appear on your wall. Moreover, this NASA page has, typically, several more posters of each of the Solar System objects depicted. These posters highlight many of the places humanity, through NASA, has explored in the past 50 years, including our Sun, and planets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and Neptune. Moons of Jupiter that have been posterized include Europe, Ganymede, Callisto, and Io, while moons of Saturn that can be framed include Enceladus and Titan. Images of Pluto, Ceres, comets and asteroids are also presented, while six…

木星上的高空雾

木星上的高空雾

NASA’s Juno mission captured this look at Jupiter’s tumultuous northern regions during the spacecraft’s close approach to the planet on Feb. 17, 2020. Notable features in this view are the long, thin bands that run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from top to bottom. Juno has observed these long streaks since its first close pass by Jupiter in 2016. The streaks are layers of haze particles that float above the underlying cloud features. Scientists don’t yet know exactly what these hazes are made of or how they form. Two jet streams in Jupiter’s atmosphere flank either side of the region where the narrow bands of haze typically appear, and some researchers speculate those jet streams ma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 hazes. This…

伽利略号历史图片获得新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木卫二“混沌地形”细节

伽利略号历史图片获得新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木卫二“混沌地形”细节

这张图片是3幅新近处理过的木卫二图像的其中之一,在卫星冰冷的表面上,你能看到各种地质特征的细节。这张图片显示的区域被称为“混沌过渡”,上面有着已经移动过的物质块以及表面隆起,这可能与木星引力所引发的壳层破裂有关。 图片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SETI Institute) 木卫二(Europa)欧罗巴的表面上,满是各式各样的地质景观,包括隆起的脊、带状的路、圆形的小凸顶,以及被地质学家称为“混沌地形”(chaos terrain)的破碎形貌。1990年代后期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Galileo)所拍摄的3幅图像,近期进行了再次处理,揭示了木卫二表面上多种特征的细节。 虽然伽利略号拍摄的数据已经“芳龄”二十有余了,但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也一直在重新处理和解读这些历史图像,创建木卫二表面更细节更全面的新视图,为木卫二快船(Europa Clipper)的启程做准备。木卫二快船这一新的木星轨道飞行器将数十次飞越木卫二,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这颗卫星厚实冰壳下方的海洋以及它与卫星表面的相互作用。木卫二快船任务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将是自伽利略号以来人类首次重返木卫二。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行星地质学家辛西娅·菲利普斯(Cynthia Phillips)表示:“在现有的分辨率下,我们只看到了很小一部分的木卫二表面。木卫二快船将会极大地增加我们能观测到的卫星表面。”喷气推进实验室从属于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作为木卫二项目的科学家,菲利普斯负责一项长期的研究项目,那就是重新分析木卫二的图像。 上面的地图显示了3张木卫二特征图像拍摄的位置信息,由北向南依次是“混沌过渡”(Chaos Transition)、“ 纵横带”(Crisscrossing Bands)和“阿格诺尔线附近混沌”(Chaos Near Agenor Linea),3张图像的中心分别大约位于北纬6.4度、南纬10.5度和南纬40.7度,经度均为东经135.3度。该图片拍摄于伽利略号的第8次木卫二定向飞越期间。 图片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 1998年9月26日,伽利略号在它的第17木星轨道(E17轨道)上飞行时,沿着木卫二的同一经度拍摄了这三张照片,那是伽利略号总计11次木卫二定向飞越中的第8次。在清晰的灰度(黑白)滤镜下,伽利略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能显现出尺寸小至500码(460米)的表面特征,利用其他飞越(E14轨道上的飞越)所拍摄的相同区域低分辨率彩色图像,技术人员给原本只有黑白灰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了上色,黑白到彩色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耗费心力的过程。 应用不同的颜色,科学家可以在经过处理的彩色增强图像上突出显示不同的地质特征,这种图像所展现的木卫二不是人眼会看到的样子,而是夸大了颜色变化从而突出显示卫星表面的不同化学成分。呈现出淡蓝色或白色的区域,组成成分为相对纯净的水冰,而略带红色的区域则含有更多的非冰物质,例如盐。 对木卫二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研究,行星科学家可以获取卫星表面形成方式的相关线索。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木卫二表面平均只有4000万年到9000万年的历史,比46亿年前伴随太阳系形成而诞生的木卫二本身要年轻得多。实际上,木卫二拥有着我们太阳系中最年轻的表面之一,这也是它众多奇特的异处之一。 这张图片显示了名为“纵横带”的区域,其中隆起的脊状形貌可能由表面裂缝反复打开和闭合所形成;而在裂缝继续沿水平方向拉伸张开时,则可能形成了宽大且相对平滑的带状形貌特征。 图片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 木卫二表面纵横交错着长线形的隆起和带状结构,可能与木星的引力作用相关:木星强大的引力或许拉伸和拽动着卫星表面的冰冻壳层,从而形成了这样奇绝的表面特征。山脊般的隆起可能源于表面裂缝反反复复的打开和闭合,这种壳层运动形成了几百米高、几千米宽、可水平跨越数千公里的地质形貌。 与之相反的是带状结构,它似乎是由裂缝在水平方向上继续拉开而产生的较为宽阔且相对平坦的形貌特征。 这张图片显示了木卫二的“混沌地形”,区域中的物质块已经经过了移动、旋转、倾斜和重新冰冻。面对这一地质谜团,科学家正努力寻找木卫二表面演化方式的线索。图中所示的区域被称为“阿格诺尔线附近混沌”,因为它靠近图像底部名为阿格诺尔线(Agenor Linea)的带状特征。 图片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 所谓的混沌地形区域包含了较大的块状物质,它们经历过侧向移动、旋转或倾斜之后到达了我们所看到的新位置。为了研究这些物质块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将它们看作散落在混沌地形中的拼图碎片。 伽利略号任务由喷气推进实验室为NASA位于华盛顿的科学任务理事会(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负责管理。有关伽利略号及更多的相关发现,请访问伽利略号任务主页: https://solarsystem.nasa.gov/missions/galileo/overview/ 想了解木卫二和木卫二快船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europa.nasa.gov/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newly-reprocessed-images-of-europa-show-chaos-terrain-in-crisp-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