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毁在犹他州沙漠的飞碟

坠毁在犹他州沙漠的飞碟

2022年11月13日 Flying Saucer Crash Lands in Utah Desert Image Credit: USAF 388th Range Sqd., Genesis Mission, NASA Explanation: A flying saucer from outer space crash-landed in the Utah desert after being tracked by radar and chased by helicopters. The year was 2004, and no space aliens were involved. The saucer, pictured here, was the Genesis sample return capsule, part of a human-made robot Genesis spaceship launched in 2001 by NASA itself to study the Sun. The unexpectedly hard landing at over 300 kilometers per hour occurred because the parachutes did not open as planned. The Genesis mission had been orbiting the Sun collecting solar wind particles that are usually deflected away by Earth’s magnetic field. Despite the crash landing, many return samples remained in good…

能在太空生存的地球生物,这一次被洒上了月球

能在太空生存的地球生物,这一次被洒上了月球

创世纪号距离月面22千米时传回的图像 来源: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 4月11日,以色列的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Beresheet)在即将登陆月球之时,负责降落的主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创世纪号无法减速,最终撞上月球表面。虽然人类首个私人赞助的登月计划以探测器坠毁告终,却给月球留下了来自地球的超强物种:水熊虫(water bear)。 被“洒”在月球表面的水熊虫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研究人员将这些小生命进行了脱水处理,让它们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停止,等待人类将其重新唤醒。 水熊虫概念图 图片来源:福克斯(Fox)/Giphy 其实,这已经不是水熊虫第一次离开地球进入太空了,早在2007年的时候,它们就被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一个实验项目带入了太空,ESA设计执行了一系列太空实验,目的在于寻找能在深邃的太空之中存活时间更久的地球生物。 这让水熊虫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太空的生命体。 水熊虫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的俗称,体积极小,大部分长度不超过1毫米,最大的也只有1.4毫米;一般拥有四个体节、四对脚,末端还有爪子或是吸盘、脚趾。水熊虫主要生活在短时间存在的池塘里、土壤中的水滴中,以及潮湿的植物水膜上。水熊虫最为人熟知的是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让大多数生物致死的条件下,它们也能够安然生活:可以承受的温度下至零下272摄氏度,上至150摄氏度;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持续存活10年之久;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显微镜下的水熊虫,也被称作缓步动物 图片来源:威洛•加布里埃尔(Willow Gabriel)和鲍勃•戈尔茨坦(Bob Goldstein) [rml_read_more] 在了解了它们如此强大的生存能力之后,来自瑞典和德国的科学家主导了“太空中的水熊虫”(Tardigrades in space ,TARDIS)这一太空实验,希望探索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水熊虫能否成功活命。于是,在2007年9月的12天里,约有3000只水熊虫在ESA的轨道Foton-M3任务中搭上了前往太空的快车。 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Foton-M3航天器准备发射。2007年9月,Foton-M3太空舱在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了12天。 图片来源:ESA的S•科尔瓦亚(S.Corvaja)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真空的太空环境,也就是极度脱水、充满宇宙辐射的条件,对水熊虫来说不是问题。” TARDIS项目的负责人、来自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大学(University of Kristianstad)的英厄马尔•约恩松(Ingemar Jönsson)说道。 水熊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幸免于难,正显示出它们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家的下一步,就是了解这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存活背后的机制。约恩松说:“例如,当水熊虫完全脱水时,它们的细胞是如何做到保持细胞膜和DNA稳定的?”揭开这些生命的存活机制,就可以为太空生物科学(space bioscience)和其他领域的许多谜团和深度研究打开大门。 科学家精挑细选出了一组有能力应对太空中极端条件的生命体,水熊虫就是其中之一。在1998年~2008年这10年之中,ESA的其他太空实验表明,莴苣种子和地衣(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也能在太空中生存;如果避免接受阳光直射,细菌孢子也能在太空环境中存活多年。 为了进行直接暴露在恶劣太空环境中的实验,研究人员设计了生物盘(Biopan)。在Foton-M3上,生物盘包含了10个不同的实验,涉及的领域包括太空生物学(exobiology)和辐射暴露。生物盘装置位于Foton-M3航天器的外表面,一旦进入轨道,就会自动打开将实验暴露在外太空之中;在进入舱内之前,生物盘则会重新闭合。 图片来源:ESA “与以往的实验生命体不同,水熊虫是一种全新的生物,没人知道它们神奇的生命机制。”ESA项目的生物学家勒内•德梅斯(René Demets)说道,“问题是,为什么陆地生物已经准备好了暴露在太空环境中呢?有什么逻辑依据吗?目前还没有人知道。“ 太空中的生存问题往往与另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也许,生命的起源甚至根本就不在地球上,”德梅斯说道,“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形式,是否早已在其他地方诞生,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例如通过带有生命的陨石送到地球上?合适有利的条件让这些生命的种子能够进一步传播、发展、成长和成活。现在,我们确确实实已经发现了一些生命力顽强地生物体,即使在恶劣的太空条件下也能得以生存。” 这些生物体如果能在借助陨石进行“长途旅行”,那么它们必须也能承受住飞跃地球大气层的考验,并成功存活下来。在Foton 任务中,ESA还进行了一系列“石头”(Stone)实验,结果表明,在陨石的表层(深度约2厘米)之中,由于摩擦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好地进入地球大气层;只有那些能够生活在陨石内部深处的裂缝或孔隙内的有机体,才有可能存活下来。 在国际空间站上,“暴露”设备允许短期或长期地将实验装置暴露于太空条件和太阳紫外线辐射之中。作为欧洲技术暴露飞行器的九个有效载荷之一,在欧洲哥伦布实验室外部,已经安装了几个装满陆地生物的浅盘。 图片来源:ESA 到目前为止,在任务持续时间内,这些太空暴露实验都被限制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ESA还在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上进行了一系列名为“暴露”(Expose)的实验,测试更长持续时间的太空环境暴露试验。作为欧洲技术暴露飞行器(European Technology Exposure Facility,EuTEF)的九个有效载荷之一,在欧洲哥伦布实验室(Columbus laboratory)外部,已经安装了几个装满陆地生物的浅盘。 ESA国际空间站采用部(Utilisation Department)的主管马丁•泽尔(Martin Zell)解释说:“正如我们在水熊虫身上看到的那样,我们或许能收获生命体存活的辉煌结果,当然也可能会得到非常消极的结果,并且确切地了解到,长时间暴露在太空环境中永远不会让生命存活。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正在探索太空生物的变化及其生存的最终极限。” 参考: [1]https://www.esa.int/Our_Activities/Human_and_Robotic_Exploration/Research/Tiny_animals_survive_exposure_to_space [2]https://www.wired.com/story/a-crashed-israeli-lunar-lander-spilled-tardigrades-on-the-moon/

创世纪号​登月失败

创世纪号​登月失败

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2时45分,以色列创世纪号原计划着陆月球澄海 ,这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1972年着落月球时的地点,然而探测器在距离月面仅150米时失去了联系,着陆任务失败。 创世纪号距离月面22千米时传回的图像。 来源于:创世纪号团队 以色列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Beresheet),高约1米,宽约2.3米,2019年2月22日由SpaceX的猎鹰9号发射升空。 [rml_read_more] 2019年3月20日,创世纪号进入远地点40万千米的椭圆轨道;2019年4月4日,Beresheet被月球捕获。 4月7日,以色列创世纪号的发动机在工作271秒,燃烧55公斤燃料后,首次在月球轨道成功制动,远地点从10400千米降低到了750千米。 4月8日,以色列创世纪号再一次执行了变轨,进入距离月面211至467千米的椭圆轨道。 4月12日,创始号团队称,探测器在距离月面仅150米时失去了联系,感谢团队成员们的创新精神和努力工作,但永远不要失去希望。 登月不易,这里向所有致力于走往外太空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等致敬。 参见: [1]https://www.nasa.gov/feature/private-moon-lander-with-nasa-science-aboard-may-soon-touch-down-on-su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