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太阳系形状之谜

揭开太阳系形状之谜

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任务获得的数据,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模型,对围绕我们太阳系的“泡泡”形状进行了新的预测。 更新后的模型表明,太阳所支配或控制的区域形状,即日球层(图中黄色部分)的形状,可能是瘪掉的羊角面包状,而不是其他研究提出的长尾彗星状。 图片来源:梅拉夫•奥弗等 我们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都包裹在一个磁泡(magnetic bubble)之中,太阳不断喷涌而出的物质,也就是太阳风(solar wind),在太空中日复一日地雕刻出了这个磁泡,而在磁泡之外的则是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即充盈在银河系恒星系统之间的电离气体和磁场。当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时,磁泡会在太空中游走,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磁泡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传统来说,科学家认为日球层(heliosphere,太阳风吹入星际物质的空间中形成的磁性气泡)的形状类似彗星:前端被称为“鼻头”(nose),呈圆球状,尾部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 然而,今年3月份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一项研究(DOI: 10.1038/s41550-020-1036-0),在7月份又登上了杂志的封面,提出了另一种没有长长尾巴的形状:瘪掉的羊角面包状。 日球层的形状很难从内部进行测量,距离地球最近的日球层边缘也在超过一百亿千米之外的地方,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旅行者号(Voyager)探测器对这片区域进行了直接测量,仅留下了有关日球层形状两个位点的真实数据。 在近地的条件下,我们研究太阳系与星际空间交界的方法,是捕获和观察飞向地球的粒子,这其中包括来自遥远银河系部分的、被称作银河系宇宙射线(galactic cosmic rays)的带电粒子,以及已经存在于我们太阳系中的粒子,它们奔向日球层的边缘,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电磁过程反弹回到地球。这些粒子属于高能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由于它们是通过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成为了绘制日球层边缘形状的有效数据来源,这也就是NASA的星际边界探测器(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IBEX)任务研究日球层的方法:利用这些粒子作为“太空雷达”,描摹出太阳系在星际空间中的边界。 一些研究表明,日球层拥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形状非常接近彗星,不过新模型提出了一个没有这种长长尾巴的形状。 图片来源:NASA科学可视化工作室(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概念成像实验室(Conceptual Imaging Lab) 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数据,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型将它们转化为日球层形状特征的预测。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梅拉夫•奥弗(Merav Opher),他主管着由NASA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希尔德•德赖弗科学中心(SHIELD DRIVE Science Center),专注于日球层形状的预测。 此外,NASA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任务还提供了拾起离子(pickup ion)的测量数据,这是一种在太空中被电离然后被太阳风“拾起”并随之一同移动的粒子。由于它们的来源与从太阳中射出的太阳风粒子并不相同,因此拾起离子比其他太阳风粒子的温度要高得多,奥弗的工作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事实之上。 “有两种流体混合在一起,其中一种成分温度很低,而另一种温度要高得多,也就是拾起离子,”波士顿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奥弗说道,“如果你有一些很冷的流体,还有一些很热的流体,然后把它们放在太空中,它们是不会混合在一起的,通常会分头发展下去。我们所做的就是将太阳风的这两个成分分开,然后对日球层的三维形状进行建模。” 将太阳风的组成部分一分为二,再加上奥弗早期的工作,即将太阳磁场视作塑造日球层形状的主要驱动力,就得出了瘪掉的羊角面包形状:有两个喷嘴从日球层中间圆鼓鼓的部分向外卷曲,并且非常显眼的是没有了许多科学家所预测的长尾巴彗星形状。 “由于拾起离子在热力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整体上呈现球形的状态。但是由于它们在最终的冲击之后很快就离开了系统,整个日球层就显示出瘪掉的样子。”奥弗说道。 太阳系护盾的形状 解决日球层的形状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上的好奇心,而是因为日球层能作为太阳系的护盾,抵御银河系其余部分的冲击。 我们的日球层会阻止许多宇宙射线抵达太阳系中的行星,这里动画中的亮条纹即表示宇宙射线。 图片来源: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概念成像实验室 像超新星(supernova)这样的其他恒星系统中的高能事件,可以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这些粒子向各个方向高速飞出,有一部分也会飞向我们的太阳系,但是,日球层却能起到护盾的作用:对于本将会进入太阳系中的这些高能粒子(银河系宇宙射线),它吸收了大约四分之三。 而剩下成功进入太阳系的高能粒子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地球上的我们而言,地球磁场和大气层提供了又一层保护,但是太空或其他星球上的探索技术和宇航员却暴露在外。在银河系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电子设备和人体细胞都会遭受损害,而且由于这些粒子携带了大量的能量,我们很难以实用的太空旅行方式对它们进行阻挡。日球层是太空之旅过程中抵御银河系宇宙射线的主要防御手段,因此了解它的形状,以及它对射向我们太阳系的银河系宇宙射线的影响,是规划机器任务和人类太空探索的关键考虑因素。 日球层的形状也是解开其他星球生命探寻难题的重要一环,来自银河系宇宙射线的有害辐射会让某个星球世界不适宜生命存在,而由于我们拥有日球层这一强大的天体护盾,太阳系中才能有生命存活。当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日球层对我们太阳系的保护作用,以及这种保护在整个太阳系历史上可能的演变过程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寻找其他具有类似保护作用的恒星系统。而形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性质:我们的日球层看起来究竟是有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形状,还是瘪掉的羊角面包状,又或完全是其他的某种样子呢? 如果科学家弄清了我们的日球层形状是更类似于左侧BZ Cam相对较短的星际球层(astrosphere),还是更像右侧Mira的长尾形星际球层,又或完全是某种其他的形状,将会有助于我们研究系外行星(exoplanet)潜在的宜居性。 图片来源:NASA /卡萨莱尼奥(Casalegno)/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 无论日球层真正的形状是什么样子,NASA即将迎来的一项新任务,也就是星际测绘与加速度探测器(Interstellar Mapping and Acceleration Probe,IMAP),都将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助益。 IMAP计划于2024年发射,将绘制从日球层边界流回地球的粒子地图。IMAP将以IBEX任务的技术和发现为基础,为日球层、星际空间的性质以及银河系宇宙射线进入太阳系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奥弗的希尔德•德赖弗科学中心旨在为IMAP的发射及时创建可测试的日球层模型,他们对日球层形状和其他特征的预测,以及从边界反射后流回地球的粒子是如何反映出日球层形状的研究,将给科学家比较IMAP的数据提供基准。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uncovering-our-solar-system-s-shape

土卫六北半球的夏天

土卫六北半球的夏天

2020 June 20 Northern Summer on Titan Image Credit: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Explanation: Today’s solstice brings summer to planet Earth’s northern hemisphere. But the northern summer solstice arrived for ringed planet Saturn over three years ago on May 24, 2017. Orbiting the gas giant, Saturn’s moon Titan experiences the Saturnian seasons. Larger than inner planet Mercury, Titan was captured in this Cassini spacecraft image about two weeks after its northern summer began. The near-infrared view finds bright methane clouds drifting through Titan’s dense, hazy atmosphere as seen from a distance of about 507,000 kilometers. Below the clouds, dark hydrocarbon lakes sprawl near its fully illuminated north pole. Tomorrow’s picture: Venus by moonlight 土卫六北半球的夏天 影像提供: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说明:明天的夏至将把夏天带到地球北半球,但对拥有行星环的土星而言,北半球的夏至降临在3年前的5月24日。而在绕行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土卫六,也感受到土星的季节变化。这张呈现大于水星的土卫六的影像,是由卡西尼号太空船摄于土星夏季降临的2星期多之后。这张摄于约507,000公里之外的近红外光照片,记录了漂过土卫六致密雾霾天空的明亮甲烷云。在云层下方,可见到在阳光照耀的土卫六北极区,以及它附近广袤的暗色碳氢化合物湖泊。…

本周NASA速递(2020.6.12)

本周NASA速递(2020.6.12)

NASA人类航天工作选出了新领导;下一个火星探测器增添了新的核心功能;NASA未来的挥发物调查极地探索月球漫游车(VolatilesInvestigating Polar Exploration Rover,VIPER)有了新进展……最近新闻速递,尽在「本周NASA」! Credit:NASA 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坦(Jim Bridenstine)任命商业载人计划(Commercial CrewProgram)的主管凯茜·利德斯(Kathy Lueders)为NASA人类探索与与运行(Human Exploration andOperations,HEO)任务部的下一任副部长,即刻生效。自2014年以来,利德斯一直在管理NASA用私人航天飞船将宇航员送往太空的相关任务,最终促成了NASA最近的一次成功发射,也就是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Center)向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成功完成的SpaceX第二次演示飞行(Demo-2)。局长说,利德斯为NASA带来了“非凡的经验和激情”,这是2024年之前送第一位女性和第二位男性登上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所需的。 Credits: NASA JPL 虽然NASA火星2020(Mars 2020)任务的毅力号火星车主要是基于好奇号设计的,但毅力号针对高优先级的科学目标做了一些相应的改进。这是火星车首次将钻机带上火星,用于从火星岩石和土壤中采集核心样品,并在后续保存于试管中,以备将来的任务将其收集并送回地球。火星2020任务的发射窗口为7月17日至8月5日。 位于匹兹堡的Astrobotic公司赢得了NASA价值近2亿美元的合同,Astrobotic将在2023年下半年提供前往月球南极的VIPER漫游车,任务时长100天。 Credits: NASA Ames/Daniel Rutter 6月11日,NASA宣布选择Astrobotic公司,将新的“水源猎手”VIPER移动机器人发射到月球南极,这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ommercial Lunar Payload Services)计划的一部分。VIPER是在另一颗星球上进行的第一个资源映射任务,将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为人类登月任务铺平道路。想了解更多NASA VIPER任务的相关信息,请访问:nasa.gov/viper。 Credits: 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利用卡西尼号(Cassini)任务(已于2017年9月结束)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土星的卫星土卫六(Titan)正在逐渐远离土星,速度比此前所知的快100倍,每年大约4英寸(10厘米)。这一新发现或许有助于解决土星环的形成问题:它是何时形成又如何包含了80多个卫星的。 Credits: NASA Langley/Advanced Concepts Lab, AMA, Inc NASA在第一架全电动X系列飞机X-57麦克斯韦(X-57 Maxwell)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工程师正在完成功能性地面测试的工作,包括滑行测试和首次飞行。同在进行中的测试部分还包括飞机的电动巡航发动机,以及将在最终结构中配置的高长宽比机翼。这次测试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将有助于为未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的电动飞机适航标准铺平道路。 以上就是「本周 NASA」的全部内容!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 nasa.gov/twan。

最后一场:卡西尼号最后一次俯冲

最后一场:卡西尼号最后一次俯冲

This illustration imagines the view from NASA’s Cassini spacecraft during one of its final dives between Saturn and its innermost rings, as part of the mission’s Grand Finale. Cassini made 22 orbits that swooped between the rings and the planet before ending its mission on Sept. 15, 2017, with a final plunge into Saturn. #TBT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 这张图描绘了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土星和它的内环之间最后一次俯冲时的景象,这是此次任务的最后一部分。卡西尼号完成了22次绕环飞行和绕行的轨道,直到2017年9月15日结束任务,并最终坠入土星。 #TBT 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

卡西尼号航向土星

卡西尼号航向土星

2020 April 19 Cassini Approaches Saturn Video Credit & Copyright: Cassini Imaging Team, ISS, JPL, ESA, NASA, S. Van Vuuren et al.; Music: Adagio for Strings (NY Philharmonic) Explanation: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to approach Saturn in a spaceship? One doesn’t have to just imagine — the Cassini spacecraft did just this in 2004, recording thousands of images along the way,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more since entering orbit. Some of Cassini’s early images have been digitally tweaked, cropped, and compiled into the featured inspiring video which is part of a larger developing IMAX movie project named In Saturn’s Rings. In the concluding sequence, Saturn looms increasingly large on approach as cloudy Titan swoops below. With Saturn whirling around in the background, Cassini is…

卡西尼号影像:土星的色泽

卡西尼号影像:土星的色泽

2020 March 30 The Colors of Saturn from Cassini Image Credit: NASA, ESA, JPL, ISS, Cassini Imaging Team; Processing & License: Judy Schmidt Explanation: What creates Saturn’s colors? The featured picture of Saturn only slightly exaggerates what a human would see if hovering close to the giant ringed world. The image was taken in 2005 by the robot Cassini spacecraft that orbited Saturn from 2004 to 2017. Here Saturn’s majestic rings appear directly only as a curved line, appearing brown, in part, from its infrared glow. The rings best show their complex structure in the dark shadows they create across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ne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f Saturn can appear partly blue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Earth’s skies can appear blue…

一个全新的世界:天文学家绘制了土卫六的第一张全球地图

一个全新的世界:天文学家绘制了土卫六的第一张全球地图

在这张NASA卡西尼号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中,阳光照射到土卫六北极附近的液态甲烷湖泊上,并反射了回来。 图片来源:NASA /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 of Idaho) 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卡西尼号土星探测任务的数据,天文学家首次绘制了土卫六(Titan,又称“泰坦”)的全球地质图,揭示了土星这颗最大卫星的地形多样性,包含了沙丘、湖泊、山脉、平原、陨石坑以及其他多种地形地貌。 除了地球之外,土卫六是我们太阳系中唯一已知的表面存在稳定液体的行星体(planetary body,太阳系中所有地质情况与行星相同或相似的二级星体,包括行星、矮行星或质量与行星相当的卫星)。与地球上形成湖泊和海洋的情况不同,土卫六上降下的不是来自云层的液态雨水,而是液态的甲烷和乙烷,这两种碳氢化合物在地球上通常以气体形式存在,但在土卫六寒冷严酷的气候下却变成了液体。 行星地质学家罗莎莉•洛佩斯(Rosaly Lopes)说:“土卫六的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以甲烷为基础,性质非常活跃,在土卫六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质景观,使这颗卫星成为了太阳系中表面地质多样性最为突出的星体之一。土卫六有着像地球一样的大气层;它有风、有雨,还有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也是在太阳系中寻找地外生命的绝佳位置之一。”洛佩斯是绘制土卫六地图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 “尽管在物质材料、温度和重力场方面,地球与土卫六之间都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星球的表面特征却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解释为同类型地质过程的产物。土卫六的全球地图显示,在整颗星球的范围内,不同的地质地形具有清晰的纬度分布,并且,某些地形在土卫六上的覆盖范围远比其他地形要多得多。” 土卫六的第一张全球地质图,图上标出了一些已经命名的表面地质特征,数据来源于NASA卡西尼号任务的雷达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卡西尼号于2004年至2017年围绕土星飞行。 图片来源:NASA /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这张全球地图显示,土卫六表面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是平坦的平原;17%被风塑造的沙丘所覆盖,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有大约14%的区域被归类为“丘陵地带”(hummocky),即丘陵或山区;还有大约1.5%被称为“迷宫”地带,布满了被雨水和风化蚀刻的山谷;令人惊讶的是,土卫六表面的陨石坑非常少,表明这颗卫星的“面庞”还相当年轻。 洛佩斯和她的团队,包括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迈克尔•马拉斯卡(Michael Malaska),与她的行星地质学家同事、来自位于坦佩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地球与太空探索学院的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他们的相关发现(包括土卫六地质地形的相对年龄)于11月18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 2004年至2017年,NASA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围绕土星运行期间,飞越了120颗大小与水星相当的卫星,收集了大量有关土星这颗气态巨行星(gas giant)及其卫星的宝贵数据。在飞掠土卫六表面的100多次经历中,卡西尼号让研究人员能够透过它浓厚的大气瞥见这颗卫星的真容,观察到表面地形地貌的诸多细节。 彩色球形的土卫六正从土星及其环前经过,NASA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在2011年拍摄了这张真彩色照片。 图片来源:NASA /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空间科学研究所(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在这次的研究中,洛佩斯团队使用的正是卡西尼号的数据,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卡西尼号雷达成像仪(radar imager)的数据,雷达成像仪在飞行期间穿过了土卫六富含氮气和甲烷的不透明大气环境。此外,该团队还使用了卡西尼号的可见光和红外光仪器探测的数据,这些仪器能穿透甲烷迷雾,捕获土卫六表面一些范围较大较明显的地质特征。 “这项研究是一个结合数据集和工具使用的绝佳范例,”洛佩斯说道,“尽管我们没有使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进行全球覆盖,但我们使用了来自其他仪器和雷达的其他数据模式,对不同地形单元的特征进行关联,因此即使是那些没有被SAR覆盖的区域,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地形地貌。” 威廉姆斯与喷气推进实验室团队合作,首先使用雷达图像,然后将这些单元图像外推到雷达未能覆盖的区域,从而确认出土卫六上有哪些地质单元的地形地貌是可以确定的。为此,威廉姆斯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借助NASA麦哲伦号金星轨道探测器(Magellan Venus)的雷达图像,以及他此前绘制的土卫六部分区域地质图。 “卡西尼号飞行任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土卫六是一个地质上非常活跃的世界,甲烷和乙烷等碳氢化合物在土卫六上承担着水在地球上的作用,”威廉姆斯说,“这些液态的碳氢化合物降落在土卫六表面,流动形成小溪与河流,累积形成湖泊与海洋,还会蒸发回到大气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世界啊!” 除了土卫六之外,天文学家已经为许多其他卫星和行星绘制了地质图,包括我们的月球、火星和水星。纽约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的行星地质学家特雷西•格雷格(Tracy Gregg)表示,这种地质图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将使科学家能够回答有关土卫六的许多关键问题。“其中之二就是:土卫六经历了哪些季节性的变化?土卫六内部的热量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变化?”格雷格说道。 比如说,土卫六的大部分湖泊都位于北极附近,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土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使土卫六北半球经历的夏季比南半球更长,而夏季又是液态甲烷和乙烷降落并聚集于地面的季节。 NASA计划在2026年发射“蜻蜓”(Dragonfly)任务,并让这架大型无人机在2034年抵达土卫六。“蜻蜓”将进行多次飞行,对土卫六上的多个不同地点进行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机构计划将更多的轨道飞行器送往土星或它的卫星,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张地质图很可能仍是我们对土卫六的最佳全球视图。 卡西尼-惠更斯号(Cassini-Huygens)飞行任务是NASA、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和意大利航天局(Italian Space Agency)的合作项目。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行政上从属于帕萨迪纳市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负责管理NASA在华盛顿科学任务理事会(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的研究任务。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开发并组装了卡西尼号轨道飞行器,雷达仪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和意大利航天局制造,由来自美国和几个欧洲国家的团队成员一同负责。 参考来源: [1]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the-first-global-geologic-map-of-titan-completed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39-8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9-0917-6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netary_body [5] https://solarsystem.nasa.gov/moons/saturn-moons/titan/in-depth/ [6] https://solarsystem.nasa.gov/cassini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027-3

星际空间的地球

星际空间的地球

2019 October 12 Interplanetary Earth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 NASA/JHU Applied Physics Lab/Carnegie Inst. Washington Explanation: In an interplanetary first, on July 19, 2013 Earth was photographed on the same day from two other worlds of the Solar System, innermost planet Mercury and ringed gas giant Saturn. Pictured on the left, Earth is the pale blue dot just below the rings of Saturn, as captured by the robotic Cassini spacecraft then orbiting the outermost gas giant. On that same day people across planet Earth snapped many of their own of their own pictures of Saturn. On the right, the Earth-Moon system is seen against the dark background of space as captured by the robotic MESSENGER spacecraft, then in Mercury orbit. MESSENGER…

粘在火星环上

粘在火星环上

Like a drop of dew hanging on a leaf, Tethys appears to be stuck to Saturn’s A and F ring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n this 2014 image from the Cassini mission. For more than a decade, Cassini shared the wonders of Saturn and its family of icy moons—taking us to astounding worlds where methane rivers run to a methane sea and where jets of ice and gas are blasting material into space from a liquid water ocean that might harbor the ingredients for life. Saturn’s moon Tethys (660 miles, or 1,062 kilometers across), like the ring particles,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ice. The gap in the A ring through which Tethys is visible is the Keeler gap, which is kept clear by the small moon…

土星反照光里的土卫一

土星反照光里的土卫一

2019 August 3 Mimas in Saturnlight Image Credit: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Explanation: Peering from the shadows, the Saturn-facing hemisphere of Mimas lies in near darkness alongside a dramatic sunlit crescent. The mosaic was captured near the Cassini spacecraft’s final close approach on January 30, 2017. Cassini’s camera was pointed in a nearly sunward direction only 45,000 kilometers from Mimas. The result is one of the highest resolution views of the icy, crater-pocked, 400 kilometer diameter moon. An enhanced version better reveals the Saturn-facing hemisphere of the synchronously rotating moon lit by sunlight reflected from Saturn itself. To see it, slide your cursor over the image (or follow this link). Other Cassini images of Mimas include the small moon’s large and omin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