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一周新闻速览(2020.12.05)

NASA一周新闻速览(2020.12.05)

下一次补给任务将为空间站送去关键货物;NASA参与了一项地球与空间科学在线会议;猎户座(Orion)飞船安装了一个关键硬件……最近新闻速递,尽在「本周NASA」! Credit:NASA NASA合作伙伴SpaceX向国际空间站进行的第21次商业补给服务任务,使用升级后的龙飞船(Dragon)来运送物资和有效载荷,包括首个商业资助的空间站气闸,以及大量科学研究所需的关键材料,这些科学研究将由第64和65远征队成员完成。 在今年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线上会议中,NASA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将提出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其中包括太阳轨道飞行器任务的相关新闻、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的环境趋势相关发现、木星旋风的最新消息等。线上会议将持续到12月17日,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nasa.gov/agu。 将用于执行阿尔忒弥斯1号(Artemis I)任务的猎户座飞船,已经在顶部安装上了前舱盖,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是猎户座飞船绕月球飞行并返回的第一次非载人任务。在猎户座的乘员舱(crew module)以超过25,000迈(4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穿越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前舱盖这一至关重要的硬件将对它提供保护。前舱盖最终将被弃掉,让三个主降落伞打开以降低乘员舱的速度,确保它能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 与此同时,猎户座飞船的结构测试组件(Structural Test Article)已返回兰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为明年年初计划进行的另一系列水冲击测试做准备。这些测试数据将用于阿尔忒弥斯2号(Artemis II)任务中猎户座太空舱的最终计算机建模,阿尔忒弥斯2号是该计划的首次载人绕月飞行并返回月球的任务。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还将为阿尔忒弥斯3号(Artemis III)任务铺平道路,在2024年之前送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登上月球。 挥发物调查极地探索月球漫游车(Volatiles Investigating Polar Exploration Rover,VIPER)将是第一个“大脑”被一分为二的地外漫游车,这将让它有效利用机载飞行软件和在地球上控制运行的软件,来辅助它在月球表面寻找水冰。最近,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的团队开始使用漫游车的工程原型来逐步装载软件。VIPER计划通过NASA的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ommercial Lunar Payload Services),最早于2022年12月前往月球。 有了钱德拉X射线中心(Chandra X-ray Center)的数据音频化处理项目,你现在既能“看到”也能“听到”一些熟悉的宇宙天体图像了。数据音频化将望远镜收集的信息转换成声音,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数据会以不同的音频频率展现出来,听起来像是不同的乐器和/或声音。这些图像数据精选自NASA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访问go.nasa.gov/cosmicsounds查看更多。 以上就是「本周 NASA」的全部内容!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nasa.gov/twan。

再见斯皮策,感谢你16年来叹为观止的宇宙观测

再见斯皮策,感谢你16年来叹为观止的宇宙观测

视频来源:NASA 美国东部时间1月22日星期三下午1点(北京时间1月23日凌晨2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主办了现场直播节目,用来纪念NASA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留下的深远“遗产”,在贡献了16年惊为天人的无数发现后,斯皮策任务就要在1月30日宣告结束了。 负责斯皮策观测计划的研究人员包括NASA天体物理学主任保罗•赫兹(Paul Hertz),以及来自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斯皮策项目科学家迈克•沃纳(Mike Werner)、天体物理学家法丽莎•莫拉莱斯(Farisa Morales)、现任的任务主管约瑟夫•亨特(Joseph Hunt)和前任任务主管苏珊•多德(Suzanne Dodd)。 继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CGRO)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之后,斯皮策作为NASA的四大空间望远镜之一,于2003年8月25日发射升空,以红外光的方式研究着充满无限未知的宇宙,它拍摄了数张惊为天人的图像,揭示了红外宇宙的美丽景象。 图片来源:NASA 红外光通常与热量有关,斯皮策尤其擅长透过迷雾般的星际尘埃,窥探许多其他望远镜难以看清的星云景象。这种特殊的技能让科学家能够研究布满星尘的宇宙,研究恒星和行星不断诞生的星际摇篮。斯皮策还提供了恒星如何死亡、宇宙如何形成以及超大质量黑洞如何不断吞噬的前沿线索。 斯皮策对系外行星大气层(exoplanet atmospheres,即围绕太阳以外恒星运转的行星大气)进行了首批研究。在TRAPPIST-1(一颗表面温度极低的红矮星)的周围,斯皮策确认了2颗、发现了7颗地球大小系外行星中的5个,这是有史以来在单个恒星周围发现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数量最多的一次。 在设计之初,斯皮策计划运行时间为两年半;而实际的情况是,在仍能正常冷却自己的情况下斯皮策完成了五年半的太空观测,而后在部分仪器于较高温度运行的情况下,它又持续工作了十年半的时间。 艺术描绘:观测红外光下银河系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 图片来源:NASA / JPL-Caltech 1月30日星期四,工程师将执行斯皮策航天器的“退役仪式”,结束这一伟大而令人惊叹的任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任务由喷气推进实验室为NASA位于华盛顿的科学任务理事会(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负责管理;相关的科学操作则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的斯皮策科学中心(Spitzer Science Center)进行;空间操作由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的洛克希德•马丁太空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负责。收集的数据存储于加州理工红外光影像处理及分析中心(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IPAC)的红外科学档案(Infrared Science Archive,IRSA)中,喷气推进实验室由加州理工为NASA管理。 参考来源: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pays-tribute-says-goodbye-to-one-of-agency-s-great-observatories [2]https://www.space.com/nasa-celebrates-spitzer-telescope-legacy.html

太空中最为壮观的世纪烟火,究竟何时会走到尽头?

太空中最为壮观的世纪烟火,究竟何时会走到尽头?

想象一下,有一场“慢动作烟花”从170年前就开始在空中绽开,直到如今仍然在继续向外扩张,当然,这种类型的烟花并不会射进地球大气层,而是由一颗质量极大的恒星爆发射入太空中的。 这颗超大质量恒星(super-massive star)名为“海山二”(Eta Carinae,又名船底座η),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双星系统(double-star system)中最大的恒星,距离我们7500光年之远。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下了一张新图片(其中包括了人眼不可见的紫外线),图片中这颗巨大恒星发出了红、白、蓝三种颜色的高温气体,视觉上壮丽又旖旎,仿若花朵般绽放的烟火。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下了这颗硕大无朋、惊艳四座的恒星海山二,它绽开“花火”的图像正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惊喜。包括哈勃望远镜在内,已经有许多望远镜对这颗超大质量恒星进行了监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这颗恒星是已知双星系统中最大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个暴脾气,一直容易突然“暴走”。例如,19世纪40年代就有过一次爆发事件,期间爆炸喷射出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两极“气泡”。而现在,哈勃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在紫外线下对爆炸形成的星云进行了探测,天文学家进而发现了高温气体(图中蓝色部分)中嵌入的镁光,在之前的探测中则并没有发现这一点。爆炸尘埃形成了两极气泡,外部冲击加热则带来了富含氮气的外围丝状物(图中红色部分),在这两者之间,就存在发光的镁。在两极气泡左下叶外侧的蓝色区域中,有一些非常显眼的可见的光带,当恒星自身的光线刺破尘埃团块形成的气泡表面时,就会发生散射形成这些光带。无论紫外线照射到密集灰尘上的何处,它都会留下一个细长的阴影,从尘埃气泡一直延伸到外围的气体之中。 海山二距离我们有7500光年之远。 版权:NASA、欧洲空间局(ESA)、内森•史密斯(亚利桑那大学)以及乔恩•莫尔斯(勇往直前研究所) 海山二的爆发形成了一对哑铃般的两极团状物,由海山二喷射出的尘埃、气体和其他丝状物构成。早期的时候,这颗恒星的质量可能超过了150倍的太阳质量。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猜测,这颗超大质量恒星或许正处于完全毁灭的边缘。 这场太空“烟花”的爆发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海山二在那时经历了一场极为动荡的“大爆发”(Great Eruption),让它二十多年来一直都是第二亮的星,在1844年的时候,它的亮度达到了顶峰,仅次于天狼星(Sirius,也叫做大犬座 α 星),而天狼星距离地球比海山二近了上千倍,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南海的航海员将它作为重要导航星。 [rml_read_more] 然而,自那次大爆发以来,这颗恒星已经渐渐褪去了原有的光辉,如今我们用肉眼几乎看不到它了。但这场大型“烟花表演”还没有结束,因为海山二还是在毁灭的边缘存活了下来。在过去的25年里,天文学家几乎用尽了哈勃望远镜上所有的探测仪器,来研究这颗闹腾的恒星。 19世纪中叶,航行在南部海域的水手们的夜间驾驶全靠船底座(Carina)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来指引方向。这颗名为海山二的恒星在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当时的那些水手们大概很难想象,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这颗耀眼的星体就变得肉眼不再可见了:在一场名为“大爆发”的猛烈爆炸中,海山二笼罩在了一团密集的尘埃之中。 视频来源: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哈勃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ide Field Camera 3,WFC3)拍出了紫外光下嵌入高温气体中的镁光(图中以蓝色显示),这一新的发现令天文学家非常惊讶,在以往拍摄的图片中从未出现过。 科学家早就知道的是,19世纪40年代“大爆发”后,外层被喷射出的物质坠入了这颗注定要走向毁灭的恒星之前抛射出的物质中,之后又被激波加热。研究团队曾预计,在新拍摄的图像中能在结构同样复杂的丝状阵列里发现来自镁元素的光,也就是发光氮(图中以红色显示)中的那些丝状阵列。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喷射出的两极气泡与外部冲击加热形成的富氮丝状物之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光镁结构。 “我们发现了‘大爆发’期间喷射出的大量高温气体,但这些气体目前还没与海山二周围的其他物质发生碰撞,” 哈勃计划的调查员内森•史密斯(Nathan Smith)解释说,“大部分的物质喷发都位于我们一开始预计会是空腔的地方。这种意料之外的物质喷发速度极快,并且就一场总能量已经很高的恒星爆炸来说,它的速度又有了进一步提升。” 史密斯来自亚利桑那州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斯特尔德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 在这一次的图片中,新发现的气体对于了解“大爆发”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可能被海山二喷射出的快速、高能的物质,在哑铃状的两极气泡形成之前不久这些物质就被星体驱逐了出来。天文学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以准确测量这些气体和尘埃的移动速度和喷射时间。 在两极气泡左下叶的外侧,有一片蓝色的区域,其中的可见光带在图像中非常显眼。当恒星自身的光线刺破尘埃团块形成的气泡表面时,就会发生散射形成这些光带。无论紫外线照射到密集灰尘上的何处,它都会留下一个细长的阴影,从尘埃气泡一直延伸到外围的气体之中。纽约勇往直前研究所(BoldlyGo Institute)的团队成员乔恩•莫尔斯(Jon Morse)指出:“这种光与影的交织让人联想起阳光照射到云层边缘时我们在大气中看到的阳光光束,尽管海山二产生这种光的物理机制并不相同。”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在紫外线下寻找高温气体的技术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的恒星和气态星云。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借助哈勃望远镜研究可见光和红外光下的海山二,记录它动荡的爆发期喷射出的气体和尘埃,也一直认为我们的相关记录已经相当全面。但是,这次紫外光下拍摄的新图像看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相比此前可见光和红外光下的图像,在没有发现物质的地方显现了意料之外的气体。”史密斯说道,“像原恒星(protostar)和其他濒临毁灭的垂死恒星,它们也能喷射出各种气体和尘埃,其中也可能隐藏了迄今我们没能观察到的气体,而这次在紫外光下发现的镁光射出就能揭示这些气体的存在,这一点着实令人振奋。现在只有哈勃望远镜能拍到这些照片。” 海山二有着悠久的动荡历史,极其容易发生七颠八倒的爆炸喷发,像星际中的间歇喷泉一样将自己的部分物质喷射到太空之中。这颗怪物般的恒星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行为呢?其中一个解释是,当三颗恒星被束缚在一个重力系统中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这种动乱,在这种情况下,三颗恒星中最大的那颗会吞噬掉另一颗恒星,进而引爆了19世纪中期的大规模爆发事件。 最终,海山二将经历超新星爆发(supernova explosion),这场惊世骇俗的星际烟花表演也将走向尽头。或许,毁灭性的结局已然发生,只是漫天华彩最后阶段的“光喷泉”还没来得及到达地球。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NASA和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国际合作项目,望远镜的使用与维护由NASA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航天中心负责管理,望远镜的科学运作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STScI)负责,STScI由华盛顿特区大学天文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for Research in Astronomy)为NASA负责。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hubble-captures-the-galaxys-biggest-ongoing-stellar-fireworks-show/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时间从左边到右边,声音的频率变化从下往上,频率范围从30赫兹到1G赫兹。 这是一张星系团,名为RXC J0142.9+4438,位于仙女座,距离我们大约40亿光年,2018年8月13日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音频来自NASA Video。 [rml_read_more] NASA将一张哈勃深空图像进行了可听化处理

新发现海王星的小卫星,其实来自海卫八?

新发现海王星的小卫星,其实来自海卫八?

新发现的这颗小卫星被天文学家称为“不该存在的卫星”。 2013 年的时候,行星科学家用 NASA 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Hubble Space Telescope)发现了一颗围绕海王星(Neptune)的神秘卫星,但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们才终于想出了一个说法来解释这颗小卫星的存在。 这个名为“海马”(Hippocamp)的小卫星与海王星另一个更大的卫星异常接近,这颗大卫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卫八(Proteus)。通常情况下,像海卫八这样的卫星会对自己的运行轨道进行“清理”,利用引力的作用将较小的卫星扫到一边或是直接吞并。 那么,为什么海马这颗小卫星却会存在呢?海马很可能是数十亿年前较大的卫星与彗星碰撞后留下的碎片,这颗极小的卫星直径只有 20 英里(约 34 公里),是海卫八(直径约 418 公里)质量的千分之一。 [rml_read_more]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 2013 年发现的小卫星“海马”的艺术假想图。海马的直径只有 34 公里,位于图片右上方,就像一弯小小的新月,它实际上可能是它的邻居——体积更大的海卫八的碎片。这还是第一次发现较小的卫星可能由较大的卫星与彗星碰撞产生。 版权:NASA, ESA and J. Olmsted (STScI) “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海卫八非常靠近海王星,在这颗海王星最大的卫星邻近之处发现一颗这么小的卫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加利福尼亚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马克•肖沃尔特(Mark Showalter)说,“由于较大的卫星会缓慢地向远离行星的方向移动,所以在遥远的过去,海卫八曾经位于海马现在的位置。” 海马是海卫八与彗星碰撞后掉下来的碎片,天文学家的这一解释得到了 1989 年旅行者 2号(Voyager 2)传回的图片印证,图片显示海卫八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大到几乎能让海卫八裂成碎片。“在 1989 年,我们认为那个巨坑应该就是一个火山口,” 肖沃尔特说,“但是在哈勃望远镜的帮助下,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是有一小块儿海卫八掉落在了后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海马。” 这两个卫星的轨道如今相距了 7500 英里(约 12070 公里)之远。 海王星的卫星系统“发展史”实在有些暴力和曲折:数十亿年前,海王星从柯伊伯带(Kuiper Belt,海王星轨道外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充满了冰冻状态和岩石构成的天体)捕获了大型卫星海卫一(Triton);海卫一的引力破坏了海王星原来的卫星系统,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圆形轨道中,而破碎的卫星碎片则重新合并形成了海王星的第二代卫星系统;然而,来自彗星的轰炸让第二代卫星被继续破坏,导致了可能被视作第三代卫星海马的诞生。 “根据对彗星庞大数量的估计,比较明确的是太阳系外的其他卫星也曾多次受到彗星的撞击和破坏,然后又重新聚集,如此循环往复,” 这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杰克•利绍尔(Jack Lissauer)表示,“海卫八和海马这对卫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些戏剧性的例证,即卫星有时会被彗星撞成几块。” 利绍尔来自加利福尼亚硅谷的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Hippocamp 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马头鱼尾兽,海马(seahorse)的学名是Hippocampus(同时也是人脑记忆相关的重要区域“海马体”的名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要求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海底世界的生物来命名海王星的卫星。 本研究中的天文学家团队由 M. Showalter(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I.de Pater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J.Lissauer(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和 R. French(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组成。 该论文于 2 月 21 日刊登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tiny-neptune-moon-spotted-by-hubble-may-have-broken-from-larger-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