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南极的阴影图

月球南极的阴影图

2022年4月10日 Shadows at the Moon’s South Pole Image Credit: NASA, Arizona State U.,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Explanation: Was this image of the Moon’s surface taken with a microscope? No — it’s a multi-temporal illumination map made with a wide-angle camera. To create it, th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spacecraft collected 1,700 images over a period of 6 lunar days (6 Earth months), repeatedly covering an area centered on the Moon’s south pol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resulting images were stacked to produce the featured map — representing the percentage of time each spot on the surface was illuminated by the Sun. Remaining convincingly in shadow, the floor of the 19-kilometer diameter Shackleton crater is seen near the map’s center. The lunar south pole itself is at…

地球与月球

地球与月球

2021年9月5日 Earth and Moon Image Credit: NASA, JPL, Galileo Project; Processing & License: Gordan Ugarkovic Explanation: The Earth and Moon are rarely photographed together. One of most spectacular times this occurred was about 30 years ago when the Jupiter-bound Galileo spacecraft zoomed past our home planetary system. Then, robotic Galileo watched from about 15-times the Earth-Moon separation as our only natural satellite glided past our home world. The featured video combines 52 historic color-enhanced images. Although our Moon may appear small next to the Earth, no other planet in our Solar System has a satellite so comparable in size . The Sun, far off to the right, illuminated about half of each sphere, and shows the spinning Earth’s white clouds, blue oceans, and tan continents….

阿波罗11号:地球、月球与太空舱

阿波罗11号:地球、月球与太空舱

2021年05月03日 Apollo 11: Earth, Moon, Spaceship Image Credit: NASA, Apollo 11; Restoration – Toby Ord Explanation: After the most famous voyage of modern times, it was time to go home. After proving that humanity has the ability to go beyond the confines of planet Earth, the first humans to walk on another world —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 flew the ascent stage of their Lunar Module back to meet Michael Collins in the moon-orbiting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 Pictured here on 1969 July 21 and recently digitally restored, the ascending spaceship was captured by Collins making its approach, with the Moon below, and Earth far in the distance. The smooth, dark area on the lunar surface is Mare Smythii located just below the…

在月球上找到最古老的地球岩石候选

在月球上找到最古老的地球岩石候选

2021年02月03日 Found on the Moon: Candidate for Oldest Known Earth Rock Video Credit: NASA, Astromaterials 3D, Erika Blumenfeld et al. Explanation: Was the oldest known rock on Earth found on the Moon? Quite possibly. The story opens with the Apollo 14 lunar mission. Lunar sample 14321, a large rock found in Cone crater by astronaut Alan Shepard, when analyzed back on Earth, was found to have a fragment that was a much better match to Earth rocks than other Moon rocks. Even more surprising, that rock section has recently been dated back 4 billion years, making it older, to within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than any rock ever found on Earth. A leading hypothesis now holds that an ancient comet or asteroid impact launched Earth rocks into…

返回器的迹线

返回器的迹线

2020年12月31日 Trail of the Returner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Zhuoxiao Wang Explanation: Familiar stars of a northern winter’s night shine in this night skyview, taken near Zhangye, Gansu, China and the border with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early hours of December 17 Orion is near center in the single exposure that captures a fireball streaking across the sky, almost as bright as yellowish Mars shining on the right. Splitting Gemini’s twin bright stars Castor and Pollux near the top of the frame, the fireball’s trail and timing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cond skipping atmospheric entry of the Chang’e 5 mission’s returner capsule. The returner capsule was successfully recovered after landing in Inner Mongolia, planet Earth with about 2 kilograms of lunar material on board. The…

梅西耶陨石坑的立体影像

梅西耶陨石坑的立体影像

2020年12月11日 Messier Craters in Stereo Image Credit: Apollo 11, NASA; Stereo Image Copyright Patrick Vantuyne Explanation: Many bright nebulae and star clusters in planet Earth’s sk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ame of astronomer Charles Messier from his famous 18th century catalog. His name is also given to these two large and remarkable craters on the Moon. Standouts in the dark, smooth lunar Sea of Fertility or Mare Fecunditatis, Messier (left) and Messier A have dimensions of 15 by 8 and 16 by 11 kilometers respectively. Their elongated shapes are explained by the extremely shallow-angle trajectory followed by an impactor, moving left to right, that gouged out the craters. The shallow impact also resulted in two bright rays of material extending along the surface to the…

无情的辐射冲击,让木卫二的“夜侧面”也能发光

无情的辐射冲击,让木卫二的“夜侧面”也能发光

上图为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艺术概念图,显示了在木卫二背向太阳的“夜侧面”,它冰冷的表面也会发光。辉光的变化和辉光本身的颜色可以揭示木卫二表面冰成分的相关信息。 图片来源:NASA / 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 新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再现了木卫二(Europa)的环境,发现即使在背向太阳的“夜侧面”(nightside),这颗冰冷的卫星也闪耀着光辉,这一景象带给我们的,将远不只是炫酷的视觉效果。 天寒地冻、海洋遍布的木卫二默默地围绕木星运行,承受着辐射没完没了的无情冲击。木星用电子和其他粒子没日没夜地轰击木卫二表面,让它身处高能辐射的炼狱。然而,在这些粒子对木卫二拳打脚踢的同时,它们可能也导致了一些超乎寻常的现象:让木卫二在黑暗中也发出了光芒。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南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科学家进行的新研究,首次详细介绍了这一特殊辉光的样子,以及它可能揭示出木卫二表面冰的成分的哪些信息。不同的盐类化合物对辐射的反应不同,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微光。用裸眼看,这种辉光有时候看起来是绿色的,有时看起来又是蓝色或白色的,并且亮度不同,这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 科学家用分光计将光分成不同的波长,并将不同的“特征”,也就是光谱对应到冰层的不同成分上。对于像木卫二这样的卫星,用分光计进行的大多数观测都是在卫星白天的时候通过反射的太阳光进行的,但是这些新的结果描绘了木卫二在黑暗中的样子。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夜侧面的冰冷光辉能为我们提供木卫二表面组成的更多相关信息。木卫二表面组成的变化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木卫二是否具有适宜生命存活条件的线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穆尔蒂·古迪帕蒂(Murthy Gudipati)说道,他是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论文已于9月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 这是因为木卫二拥有一片巨大的全球性内部海洋,这片海洋可能会通过木卫二厚厚的冰壳渗透到星球表面。通过对表面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更多木卫二表面之下物质的相关信息。 发光的“夜侧面” 科学家从先前的观测中推断出,木卫二的表面可能是由冰和地球上被称为“盐”的混合物组成的,这里的“盐”指的是像硫酸镁(泻盐)和氯化钠(食盐)这样的化合物。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在模拟木卫二的环境条件下,将这些盐掺入水冰中并用辐射对其进行轰炸时,会产生辉光。 这一现象还不足为奇,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受辐射照射的表面会发光,科学家也知道,这种光辉是由高能电子穿透星球表面、激活下方的分子而引起的。当这些分子松弛下来,它们就会将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掉。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会看到我们最终看到的东西,”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布里亚纳·亨德森(Bryana Henderson)说道,“当我们尝试用新的成分组成模拟木卫二冰层时,它发出的光辉看起来就不太一样了。我们都盯着它看了一会儿,然后说:’这和之前的不太一样,对吗?这得是另一种光辉吧?’因此,我们用分光计对它进行了测量,每种类型的冰都拥有不同的光谱。” 为了能在实验室中研究木卫二表面的实体模型,喷气推进实验室团队为木卫二的高能电子和辐射环境测试(High-Energy Electron and Radiation Environment Testing,ICE-HEART)建造了一种被称为“冰室”(Ice Chamber)的独特仪器。他们将ICE-HEART带到位于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一处高能电子束工厂,然后开始进行另一项完全不同的研究:观察木卫二冰层下的有机物质对辐射冲击会作何反应。 他们并没有料到会看到辉光本身的变化与不同的冰层成分具有相关性,正如这项研究的作者所说,它完全出于机缘巧合。 “我们看到氯化钠盐成分发出的辉光水平非常低,这一瞬间正是我们改换研究思路的转折点。”论文的共同作者弗雷德·贝特曼(Fred Bateman)说道。贝特曼对实验的进行做出了贡献,他还向位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医疗工业辐射设施(Medical Industrial Radiation Facility)的冰层样品送去了辐射光束。 一颗卫星能在黑暗天空中可见似乎并不是一件反常的事情,在地球上我们就能看到月亮,因为在夜里它也能反射阳光。但科学家表示,木卫二发出的光是由完全不同的机制引起的,想象一下,有一颗卫星能持续不断地发出光辉,即使是在它背对太阳的“夜侧面”,也能发光。 “如果木卫二不处在这种辐射之下,它看起来就会像我们所看到的月球一样,即背向太阳的一侧是黑暗的,”古迪帕蒂说,“但正是因为它遭受着木星的辐射轰炸,所以它在黑暗中也能发光。” NASA即将进行的旗舰飞越任务木卫二快船(Europa Clipper)计划于2020年代中期发射,它将在绕木星轨道运行时多次飞越木卫二观察它的表面。任务科学家正在审查上述研究的发现,评估探测器上的科学仪器是否能够检测到这种辉光。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可能会与这项研究中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来确认木卫二表面上的盐成分,或缩小可能含有的化学物质范围。 “在实验室中你通常不会说,’到了那边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它。’”古迪帕蒂表示,“通常情况正好相反:去到那边之后,发现一些新东西,然后尝试在实验室中进行解释;而我们的假设又能再通过一种简单的观察来验证,这就是科学的意义所在。” 类似木卫二快船这样的任务,将有助于天体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对于我们认为可能承载着生命的遥远星球,这些任务是对相关变量和条件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虽说木卫二快船不是一次探测地外生命的任务,但它将对木卫二进行详细的侦察,调查这颗冰冷的卫星及其地下海洋是否具有维持生命存在的能力。了解木卫二的可居住性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生命是如何发展演化的,还能为我们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带来希望。 想了解木卫二和木卫二快船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europa.nasa.gov。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europa-glows-radiation-does-a-bright-number-on-jupiters-moon

NASA的SOFIA在月面阳光照射的地方发现了水

NASA的SOFIA在月面阳光照射的地方发现了水

Credits: NASA/Daniel Rutter 北京时间10月27日零点整(美国东部时间10月26日12时),NASA宣布索菲亚平流层红外天文台(SOFIA) 在月球克拉维乌斯环形山(Clavius Crater)检测到了水分子的存在,这是NASA首次在阳光照射的月球表面发现水。这一发现表明水可能遍布月球,而不仅限于太阳光照不到的阴凉地带。 索菲亚平流层红外天文台(SOFIA)是一个经过波音747SP改装的机载天文台,飞机上架设了直径2.5米(100英寸)的反射望远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的机载天文台,工作在红外光波段。 克拉维乌斯环形山,月面坐标58.4°S 14.4°W Credits: NASA 来自这一地区的数据显示,水的浓度为百万分100至412之间,大致相当于一立方米的月球土壤中含有12盎司的水。这样的含水量很低,相比之下撒哈拉沙漠中的含水量是这个地区的100倍。 SOFIA能够捕捉到水分子特有的6.1微米波段的辐射,这也是首次SOFIA观察月球,这些水分子可能来自于微小陨石的撞击,或者是太阳风带去的氢与月球表面的含氧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天文学。 另外今天有媒体报道出来,月球24号从危海带回的样品中发现了总量0.1%的水。 我们先前知道月球无空气,月球表面是干燥的,仅在月球南极寒冷,阳光照射不到的南极存在的水,这一结论在月球环形山观测与遥感卫星(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CROSS)任务中得到证实。 Credit:NASA Ames 2009年10月9日,LCROSS任务中的探测器以560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向月球南极卡比厄斯陨石坑(Cabeus Crater),结果证实了月球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水。 NASA将于2022年向月球南极发射一个高尔夫球车大小的漫游车VIPER,以获取该区域水冰的位置和集中度。 漫游车VIPER将在月面钻探1米的深度,取样多种月壤样本,帮助绘制月球南极详细的水资源分布。未来宇航员们将借助这些水资源,在月球南极生活和工作。 参考: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sofia-discovers-water-on-sunlit-surface-of-moon/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01222-x#_blank

NASA局长:太空资源是安全和可持续月球探索的关键

NASA局长:太空资源是安全和可持续月球探索的关键

撰文:NASA局长 吉姆·布里登斯坦(Jim Bridenstine) 我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积极努力地实现我们的近期目标,也就是到2024年的时候,送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宇航员登上月球,除此之外,我们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计划还会着重于一步一步地建立安全、可持续的月球探索架构。 并且,阿耳忒弥斯计划中还有我们商业伙伴的参与,这将增强我们以可持续、创新性和可负担的方式安全重返月球的能力。美国总统“鼓励空间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国际支持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Encourag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theRecovery and Use of Space Resources clarifies Congress)阐明了国会的意图,声明鼓励国际支持公共和私人的外层空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是美国的国家政策,这与适用的法律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对于为商业太空革新者和企业家创造一个稳定且可预测的投资环境,有关空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的支持性政策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正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通过发布针对商业公司的招标要求,来征集他们在太空资源收集上的建议。在审议这一类提议时,我们将要求所有行动的采用方式都是透明的,充分遵守《登记公约》(Registration Convention)第二章、《外层空间条约》(OuterSpace Treaty)的其他规定,以及NASA所有的其他国际义务。我们正在实施我们的政策,推动我们进入探索和发现的新时代,而这一新时代将造福全体人类。 Credit:NASA 我们的要求概述起来是:一家公司将从月球表面上任意的位置处收集少量的月球“尘垢”或是岩石,并向NASA提供收集物和收集材料的图像,以及收集材料的位置数据 ,然后将月球风化层(regolith)或岩石的所有权“就地”转让给NASA。所有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所收集的材料将成为NASA的唯一财产,仅供NASA使用。 NASA的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完成月球材料所有权的获取和转让,招标要求将引发一场全面而公开的、不仅限于美国公司的竞争,届时NASA可能会授予一个或多个奖项。NASA所付的奖金仅针对月球风化层,获奖者将在提议获奖之初获得全部款项的10%,成功发射时获得另外的10%,成功完成收集任务后再获得剩余的80%。NASA将在这之后确定转让了所有权的月球风化层样本返回地球的方法。 下一代月球科学技术是重返月球并为火星探索做准备的主要目标。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阿耳忒弥斯计划将为月球表面持续长期的人类存在奠定基础,并在开始距离我们更为遥远的火星探索之行前,用月球来验证深空系统和技术运行的情况。在火星上进行原位资源利用(in-situ resources utilization,ISRU)的能力将极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努力开发相关技术,并在月球表面上获得ISRU经验的原因。 以稳健、可持续且安全的方式探索月球,从中获得的科学发现将使全人类受益,而通过继续公开发布我们的数据,NASA将确保让全世界都加入我们,从阿耳忒弥斯的太空之旅中收获益处。 原文链接: https://blogs.nasa.gov/bridenstine/2020/09/10/space-resources-are-the-key-to-safe-and-sustainable-lunar-exploration/

月球表面“生锈了”,而参与反应的氧气和水来自哪里呢?

月球表面“生锈了”,而参与反应的氧气和水来自哪里呢?

虽然我们的月球没有空气,但研究表明,月球表面存在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铁(Fe2O3)的赤铁矿,这是一种通常需要氧气和水才会形成的铁锈形式,这让科学家感到困惑不已。 1973年,NASA的水手10号(Mariner 10)所观测到的月球,在当时,研究还没有在月球没有空气的表面上发现任何生锈的迹象。 图片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长期以来,以铁锈文明的是火星。火星表面上的铁,再加上古代曾经存在过的水和氧气,赋予了火星红色的外表。但是,科学家最近惊讶地发现,有证据表明表面没有空气的月球也“生锈”了。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新论文回顾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ISRO)的月船一号(Chandrayaan-1)轨道探测器的数据,这架轨道器在2008年对月球表面进行调查时发现了水冰可能存在的证据,并绘制出了多种矿物质位置图。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李帅(音译,Shuai Li)研究后发现,月船一号上的月球矿物质测绘仪(Moon Mineralogy Mapper,M3)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水的迹象。月球矿物质测绘仪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南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所建造。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矿物质,M3检测到的光谱,或者说从月球表面反射的光,表明月球两极的组成与其余部分完全不同。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月船一号轨道飞行器上的月球矿物制测绘仪(M3),合成了上面这张图像,图中的蓝色区域显示,水集中在月球的两极。仔细分析两极的岩石光谱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赤铁矿,也就是一种铁锈形式的迹象。 图片来源:ISRO/NASA/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 对于这一点,李帅非常感兴趣,他将目光集中到月球的两极光谱。尽管富含铁的岩石在月球表面四处散布,但在发现月球两极的光谱数据与赤铁矿如此匹配时,他仍然感到惊讶不已。赤铁矿是铁暴露在氧气和水中产生的一种铁的氧化物,也就是铁锈的一种形式,但在月球上应该是不会有氧气或者液态水的,它究竟是怎么生锈的呢? 月球金属之谜 要解开这个谜团,一切还得从太阳风(solar wind)说起。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中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以氢气为主要成分轰击着地球和月球。氢气的存在会让赤铁矿难以形成,因为它是一种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被相互作用的原子夺去电子,而这恰恰与产生赤铁矿的反应原理相反:为了让铁生锈,需要有一种氧化剂夺去铁原子的电子。对于地球而言,我们拥有强大的地球磁场将太阳风中的氢气隔绝在外,但月球却没有这样的保护罩。 “这令人非常困惑,”李帅表示,“月球的环境非常不利于赤铁矿的形成。”因此,他找到了JPL的科学家阿比盖尔·弗雷曼(Abigail Fraeman)和维维安·孙(Vivian Sun),帮他梳理分析M3的数据,并确认他真的在月球两极发现了赤铁矿。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完全不相信的态度。考虑到月球的环境,它(赤铁矿)是不应该存在的。”弗雷曼说,“但是自从我们在月球上发现了水之后,人们就一直在猜测,如果水与岩石发生过反应,那么月球上可能存在着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多的矿物质。” 在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弗雷曼和孙确信:M3的数据的确表明月球两极是存在赤铁矿。孙说:“最后,光谱数据明确的体现了赤铁矿的存在,而至于它为什么存在于月球表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种关键成分 他们的论文提供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模型,来解释在月球环境中为什么能形成铁锈。 首先,尽管月球没有自己的大气层,但实际上它还是拥有微量的氧气,这些氧气的来源正是我们的地球。地球的磁场就像一个风袋一样,在地球后侧有较长的拖拽。2007年的时候,日本的辉夜号(Kaguya,又称辉夜姬号、月亮女神号)轨道飞行器发现,来自地球上层大气的氧气可以顺着这种延伸的磁尾飘荡出去,这是众所周知的,地球上的这些氧气可以飞行239 000英里(385 00千米)到达月球。 这一发现与M3的数据相吻合,M3的数据表明,相比背对地球的那一侧,在月球面向地球的一侧所发现的赤铁矿数量更多。李帅表示:“这表明地球的氧气可能在推动着赤铁矿的形成。”在过去数十亿年间,月球一直在一点一点地远离地球,所以当两者在遥远的过去相距较近时,可能有更多的氧气跃过了这个距离。 还有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太阳风输送来的所有这些氢气。作为还原剂,氢气应该会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但地球磁场的磁尾在这里也起到了中介作用。磁尾部分除了将氧气从我们的星球运送到月球之外,还在月球饶轨运行的某些时期阻挡了99%以上的太阳风,特别是在月相为满月的时候,这就为月球打开了特定的周期性窗口,让铁锈能得以形成。 谜团的第三个部分则是水,尽管月球的大部分地方都完全干涸了,但在月球另一侧被阴影覆盖的月球陨石坑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水冰。然而,赤铁矿的发现地点却又离发现水冰的地方很远。李帅认为,相比在月球表面发现的水分子,更可能是定期飞掷到月球上的快速移动的尘埃粒子释放了月球表面含有的水分子,在冲击到月球表面时与土壤中的铁混合。一方面,撞击产生的热量可以提高氧化反应的速度;另一方面,这些尘埃粒子本身可能也携带了水分子,随着撞击穿入月球表面,从而与铁混合。在恰好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当月球因地球磁尾的阻挡受不到太阳风的侵扰且存在氧气时,可能就会发生形成赤铁矿的化学反应。 要确定水和岩石之间相互作用的确切方式,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还可能有助于解释另一个谜团:为什么在月球的另一侧仍然有少量的赤铁矿形成,毕竟地球的氧气在理论上并不能到达月球背面。 更多的月球探索将带来更多月球科学 弗雷曼说,这种模型还可以解释在其他没有空气的星体(如小行星)上发现的赤铁矿:“可能是少量的水和尘埃颗粒的撞击让这些星体中的铁生锈了。” 李帅指出,这是月球科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自上一次阿波罗(Apollo)计划登月以来的将近50年后,月球再次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探索目的地。作为阿耳忒弥斯(Artemis)计划的一部分,NASA计划从明年开始向月球发射数十种新的仪器和技术实验,然后从2024年开始进行人类探月任务。 JPL还为名为“月球开拓者号”(Lunar Trailblazer)的轨道器建造了M3的新版本,其中一个仪器是高分辨率挥发物和矿物质月球测绘仪(High-resolutionVolatiles and Minerals Moon Mapper,HVM3),它将绘制月球上永远处在阴影中的陨石坑内的水冰位置图,或许还能揭示有关赤铁矿的新细节。 “我认为这些结果表明,太阳系中发生的化学过程比我们此前意识到的还要复杂。”孙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在未来发射前往月球的任务,来检验这些假设,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the-moon-is-rusting-and-researchers-want-to-know-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