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特纳火山上空的荚状云

埃特纳火山上空的荚状云

2019 August 19 Lenticular Clouds over Mount Etna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Dario Giannobile Explanation: What’s happening above that volcano? Although Mount Etna is seen erupting, the cloud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eruption. They are lenticular clouds formed when moist air is forced upwards near a mountain or volcano. The surreal scene was captured by chance late last month when the astrophotographer went to Mount Etna,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n Sicily, Italy, to photograph the conjunction between the Moon and the star Aldebaran. The Moon appears in a bright crescent phase, illuminating an edge of the lower lenticular cloud. Red hot lava flows on the right. Besides some breathtaking stills, a companion time-lapse video of the scene shows the lenticular clouds forming…

月球和水星上可能存在厚冰沉积物

月球和水星上可能存在厚冰沉积物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和信使号(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 spacecraft,MESSENGER)水星探测器的最新数据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及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水冰含量可能远远超出先前预期。 在这两个星球两极附近的陨石坑中都发现了潜在的冰沉积物。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第一作者Lior Rubanenko表示,在月球上:“我们发现浅陨石坑往往位于月球南极附近此前曾被检测到表面冰层的区域,因此推断陨石坑之所以浅,最有可能由于埋藏于其下的厚冰沉积物的存在导致的。” 月球南极附近永久阴影区的浅冰状陨石坑的概念图 版权:UCLA/NASA 此前,望远镜观测和轨道航天器已经在水星上发现了类似冰川的冰沉积层,但至今为止还未在月球上发现。这项新研究提出了月球上也存在厚冰层的可能性。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关于月球相对于水星的冰丰度明显较低的问题,同时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来自NASA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LRO项目科学家诺亚•佩特罗(Noah Petro)表示:“如果得到证实,月球上这一潜在的冷冻水储备可能大到足以支持长期的月球探索。” 水星和月球的两极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水星和月球旋转轴的方向与地球不同,在它们的极地地区,太阳永远不会升至地平线以上。因此,极地地形洼地,如陨石坑,永远看不到太阳。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假设这些所谓的永久阴影区域寒冷到使得该区域中的任何冰都有可能持续存在数十亿年。 此前用地球雷达对水星两极的观测揭示了一种厚的纯冰沉积层的特征。后来, MESSENGER火星探测器拍摄到了这些冰沉积层的图像。来自马里兰州劳雷尔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MESSENGER水星双重成像系统的仪器科学家南希•查伯特说(Nancy Chabot)表示:“我们发现水星的极地沉积物主要由水冰组成,广泛分布在水星的南北两极。水星的冰沉积物似乎比月球上的要少得多,而且相对来说比较新鲜,可能是在过去几千万年内就位或更新的。” [rml_read_more] 之前对月球雷达和成像的研究发现,月球的极地热环境与水星非常相似,只有零星的浅层冰沉积物。这一显著的差异成为UCLA研究人员工作的动力 – 对水星和月球上的极地陨石坑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这两个星球之间的差异。这项研究发表在7月22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水星和月球无大气的表面被许多撞击坑弄得伤痕累累。这些陨石坑是在流星体或彗星撞击星球表面时形成的。研究小组分析了由较小且能量较低的撞击物形成的简单陨石坑。这些洼地是由星球表面灰尘层或风化层的强度维系在一起的,往往比大型陨石坑更圆更对称。UCLA的科学家利用这种固有的对称性来估算沉积在简单陨石坑内的冰层厚度。 该研究利用MESSENGER和LRO获得的海拔数据,测量了水星和月球上约1.5万个直径在2.5公里至15公里(约1.5英里至9.3英里)之间的简单陨石坑。研究人员发现,水星北极和月球南极附近的环形山变浅了10%,但月球北极却没有。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对于这些较浅的陨石坑而言,最可能的解释是在这两个星球上积累了此前未被发现的厚冰层。研究人员的一项发现支持了该结论,这些陨石坑的极地面斜坡比它们的赤道面斜坡略浅,而且由于水星环绕太阳运行,这种变浅的情况在促进冰稳定性的区域更为显著。科学家们探测到的地形信号在较小的简单陨石坑中相对更明显,但这并不排除冰在横跨月球极地的较大陨石坑中更广泛分布的可能性。 此外,与水星上的冰被证明近乎纯净不同的是,在月球上探测到的沉积物很可能与风化层混合在一起,形成层状结构。研究人员检测的简单陨石坑的典型年龄表明,这些陨石坑可能会积聚冰,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冰会与覆盖在上面的风化层混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推断出的埋藏冰沉积物与已经探测到的地表冰的位置相关联。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裸露的冰沉积物可能被挖掘出来,或者可能是由来自深层的分子扩散造成的。 这项研究由LRO和MESSENGER任务资助。LRO由NASA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为位于华盛顿的NASA总部的科学任务理事会进行管理。LRO于2009年6月18日发射升空,它的七个强大的仪器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为我们了解月球做出了宝贵的贡献。MESSENGER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管理,于2004年8月3日发射,并于2011年3月18日开始环绕水星轨道运行。本次任务以安排于2015年4月30日对水星表面进行的撞击而告终。NASA正与商业伙伴和国际合作伙伴一起领导人类实现持续重返月球,以扩大人类在太空中的存在范围,并带回新的知识和机遇。 来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moon-mercury-ice

月球后方的土星

月球后方的土星

2019 August 14 Saturn Behind the Moon Image Credit: Peter Patonai (Astroscape Photography) Explanation: What’s that next to the Moon? Saturn. In its monthly trip around the Earth — and hence Earth’s sky — our Moon passed nearly in front of Sun-orbiting Saturn earlier this week. Actually the Moon passed directly in front of Satur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a wide swath of Earth’s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featured image from Sydney, Australia captured the pair a few minutes before the eclipse. The image was a single shot lasting only 1/500th of a second, later processed to better highlight both the Moon and Saturn. Since Saturn is nearly opposite the Sun, it can be seen nearly the entire night, starting at sunset, toward the south and…

能在太空生存的地球生物,这一次被洒上了月球

能在太空生存的地球生物,这一次被洒上了月球

创世纪号距离月面22千米时传回的图像 来源: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 4月11日,以色列的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Beresheet)在即将登陆月球之时,负责降落的主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创世纪号无法减速,最终撞上月球表面。虽然人类首个私人赞助的登月计划以探测器坠毁告终,却给月球留下了来自地球的超强物种:水熊虫(water bear)。 被“洒”在月球表面的水熊虫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研究人员将这些小生命进行了脱水处理,让它们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停止,等待人类将其重新唤醒。 水熊虫概念图 图片来源:福克斯(Fox)/Giphy 其实,这已经不是水熊虫第一次离开地球进入太空了,早在2007年的时候,它们就被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一个实验项目带入了太空,ESA设计执行了一系列太空实验,目的在于寻找能在深邃的太空之中存活时间更久的地球生物。 这让水熊虫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太空的生命体。 水熊虫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的俗称,体积极小,大部分长度不超过1毫米,最大的也只有1.4毫米;一般拥有四个体节、四对脚,末端还有爪子或是吸盘、脚趾。水熊虫主要生活在短时间存在的池塘里、土壤中的水滴中,以及潮湿的植物水膜上。水熊虫最为人熟知的是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让大多数生物致死的条件下,它们也能够安然生活:可以承受的温度下至零下272摄氏度,上至150摄氏度;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持续存活10年之久;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显微镜下的水熊虫,也被称作缓步动物 图片来源:威洛•加布里埃尔(Willow Gabriel)和鲍勃•戈尔茨坦(Bob Goldstein) [rml_read_more] 在了解了它们如此强大的生存能力之后,来自瑞典和德国的科学家主导了“太空中的水熊虫”(Tardigrades in space ,TARDIS)这一太空实验,希望探索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水熊虫能否成功活命。于是,在2007年9月的12天里,约有3000只水熊虫在ESA的轨道Foton-M3任务中搭上了前往太空的快车。 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Foton-M3航天器准备发射。2007年9月,Foton-M3太空舱在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了12天。 图片来源:ESA的S•科尔瓦亚(S.Corvaja)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真空的太空环境,也就是极度脱水、充满宇宙辐射的条件,对水熊虫来说不是问题。” TARDIS项目的负责人、来自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大学(University of Kristianstad)的英厄马尔•约恩松(Ingemar Jönsson)说道。 水熊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幸免于难,正显示出它们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家的下一步,就是了解这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存活背后的机制。约恩松说:“例如,当水熊虫完全脱水时,它们的细胞是如何做到保持细胞膜和DNA稳定的?”揭开这些生命的存活机制,就可以为太空生物科学(space bioscience)和其他领域的许多谜团和深度研究打开大门。 科学家精挑细选出了一组有能力应对太空中极端条件的生命体,水熊虫就是其中之一。在1998年~2008年这10年之中,ESA的其他太空实验表明,莴苣种子和地衣(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也能在太空中生存;如果避免接受阳光直射,细菌孢子也能在太空环境中存活多年。 为了进行直接暴露在恶劣太空环境中的实验,研究人员设计了生物盘(Biopan)。在Foton-M3上,生物盘包含了10个不同的实验,涉及的领域包括太空生物学(exobiology)和辐射暴露。生物盘装置位于Foton-M3航天器的外表面,一旦进入轨道,就会自动打开将实验暴露在外太空之中;在进入舱内之前,生物盘则会重新闭合。 图片来源:ESA “与以往的实验生命体不同,水熊虫是一种全新的生物,没人知道它们神奇的生命机制。”ESA项目的生物学家勒内•德梅斯(René Demets)说道,“问题是,为什么陆地生物已经准备好了暴露在太空环境中呢?有什么逻辑依据吗?目前还没有人知道。“ 太空中的生存问题往往与另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也许,生命的起源甚至根本就不在地球上,”德梅斯说道,“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形式,是否早已在其他地方诞生,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例如通过带有生命的陨石送到地球上?合适有利的条件让这些生命的种子能够进一步传播、发展、成长和成活。现在,我们确确实实已经发现了一些生命力顽强地生物体,即使在恶劣的太空条件下也能得以生存。” 这些生物体如果能在借助陨石进行“长途旅行”,那么它们必须也能承受住飞跃地球大气层的考验,并成功存活下来。在Foton 任务中,ESA还进行了一系列“石头”(Stone)实验,结果表明,在陨石的表层(深度约2厘米)之中,由于摩擦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好地进入地球大气层;只有那些能够生活在陨石内部深处的裂缝或孔隙内的有机体,才有可能存活下来。 在国际空间站上,“暴露”设备允许短期或长期地将实验装置暴露于太空条件和太阳紫外线辐射之中。作为欧洲技术暴露飞行器的九个有效载荷之一,在欧洲哥伦布实验室外部,已经安装了几个装满陆地生物的浅盘。 图片来源:ESA 到目前为止,在任务持续时间内,这些太空暴露实验都被限制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ESA还在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上进行了一系列名为“暴露”(Expose)的实验,测试更长持续时间的太空环境暴露试验。作为欧洲技术暴露飞行器(European Technology Exposure Facility,EuTEF)的九个有效载荷之一,在欧洲哥伦布实验室(Columbus laboratory)外部,已经安装了几个装满陆地生物的浅盘。 ESA国际空间站采用部(Utilisation Department)的主管马丁•泽尔(Martin Zell)解释说:“正如我们在水熊虫身上看到的那样,我们或许能收获生命体存活的辉煌结果,当然也可能会得到非常消极的结果,并且确切地了解到,长时间暴露在太空环境中永远不会让生命存活。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正在探索太空生物的变化及其生存的最终极限。” 参考: [1]https://www.esa.int/Our_Activities/Human_and_Robotic_Exploration/Research/Tiny_animals_survive_exposure_to_space [2]https://www.wired.com/story/a-crashed-israeli-lunar-lander-spilled-tardigrades-on-the-moon/

印度月船2号发射成功

印度月船2号发射成功

来源: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推特 星箭分离来源: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 原计划于2019年7月15日发射升空的月船2号,由于技术原因,推迟至北京时间今天下午5时13分发射成功。 关于月船2号 月船二号的载荷 来源:isro 来源:isro 月船二号轨道器重量2379千克,一旦发射后,可以同位于拜阿拉鲁(Byalalu)印度深空网(IDSN),以及Vikram着陆器进行通信,任务寿命为1年,运行在一个100X100千米的月球极地轨道上。 来源:isro 着陆器Vikram,以印度太空计划之父Dr Vikram A Sarabhai的名字命名,设计寿命一个月球日,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 来源:isro 漫游车Pragyan有六个轮子,梵文中的意思是“睿智”,由太阳能驱动,最多可行驶500米。 着陆器和漫游车 来源:isro 来源:视频来自PIB India 月船二号预计于48天后,也就是9月6日软着陆南极,它的首要着陆点,位于南纬约70°的曼齐尼C陨石坑(Manzinus C)和辛普路斯N陨石坑(Simpelius N)之间。 月船2号着陆地点高清图 如果这一任务成功,这将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软着陆南极。 参考 [1]https://www.isro.gov.in/chandrayaan2-spacecraft#spacecraft-pg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Ky0Y0enF4

高动态范围成像:地球落在月表的圆形影子

高动态范围成像:地球落在月表的圆形影子

2019 July 22 HDR: Earth’s Circular Shadow on the Moon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Cristian Fattinnanzi Explanation: What could create such a large circular shadow on the Moon? The Earth. Last week’s full Moon — the Buck Moon — was so full that it fell almost exactly in a line with the Sun and the Earth. When that happens the Earth casts its shadow onto the Moon. The circularity of the Earth’s shadow on the Moon was commented on by Aristotle and so has been noticed since at least the 4th century BC. What’s new is humanity’s ability to record this shadow with such high dynamic range (HDR). The featured HDR composite of last week’s partial lunar eclipse combines 15 images and include an exposure…

人类六次登月着陆点的全景照片

人类六次登月着陆点的全景照片

阿波罗11号登陆点全景照 1969年7月21日4时17分40秒, 鹰号登月舱降落在月表静海, 6个多小时后,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踏上月面, 两人在月面活动了2小时31分40秒, 带回了21.55千克(47.51磅)的样品。 登月地点: 静海(Sea of Tranquility) 月面坐标: 北纬0.71度,东经23.63度。 来源:NASA 阿波罗12号登月全景照 阿波罗12号于1969年11月14日发射, 11月19日登陆月球,11月24日返回地球。 人类第二次载人登月任务, 在风暴洋着陆,位于勘测者3号附近, 执行的是一次精准着陆。 两次月球表面舱外活动, 共计7小时45分18秒, 采集月球样本34.35千克。 登月地点: 风暴洋 (Ocean of Storms) 月面坐标: 南纬3.04度,西经23.42度 来源:NASA 阿波罗14号登月点全景照 阿波罗14号于1971年1月31日发射, 2月5日登陆月球,2月9日返回地球。 人类第三次成功载人登月任务, 在弗拉•毛罗环形山(Fra Mauro)着陆,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从这个区域采样返回。 两次月球表面舱外活动, 共计9小时22分31秒, 采集月球样本42.27千克。 登月地点: 弗拉•毛罗环形山(Fra Mauro) 月面坐标: 南纬3.65度,西经17.48度 来源:NASA 阿波罗15号登陆点全景照 阿波罗15号于1971年7月26日发射, 7月30日登陆月球,8月7日返回地球。 这是人类第四次成功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5号首次执行了阿波罗计划中的J任务, 与前几次任务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 科学研究的比例更大。 宇航员们首次驾驶一辆月球车, 三次月球表面舱外活动, 共计18小时34分46秒, 采集月球样本77.31千克。 登月地点: 海德里亚平宁区(Hadley-Apennine) 月面坐标: 北纬26.08度,东经3.66度 来源:NASA 阿波罗16号登陆点全景照 阿波罗16号于1972年4月16日发射, 4月21日登陆月球,4月27日返回地球。 人类第五次成功载人登月任务, 在笛卡尔高地着陆, 在月球上首次使用了紫外线照相机。 阿波罗16号,三次月球表面舱外活动, 共计20小时14分14秒,采集月球样本95.7千克。 登月地点: 笛卡尔高地(Descartes Highlands) 月面坐标: 南纬8.97度,东经15.51度。 来源:NASA 阿波罗17号登陆点全景照 阿波罗17号于1972年12月7日发射, 12月11日登陆月球,12月19日返回地球。 人类第六次成功载人登月任务, 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7号,三次月球表面舱外活动, 共计22小时3分57秒,采集月球样本110.5千克。 登月地点: 陶拉斯-利特罗(Taurus-Littrow)山谷 月面坐标: 北纬20.16度,东经30.77度 来源:NASA 参考: [1]:https://www.nasa.gov/feature/nasa-releases-stunning-panoramas-of-apollo-landing-sites-for-50th-anniversary/

老鹰号起飞

老鹰号起飞

2019 July 13 The Eagle Rises Image Credit: Apollo 11, NASA – Stereo Image Copyright: John Kaufmann (ALSJ) Explanation: Get out your red/blue glasses and check out this stereo view from lunar orbit. The 3D anaglyph was created from two photographs (AS11-44-6633, AS11-44-6634) taken by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during the 1969 Apollo 11 mission. It features the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dubbed The Eagle, rising to meet the command module in lunar orbit on July 21. Aboard the ascent stage are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the first to walk on the Moon. The smooth, dark area on the lunar surface is Mare Smythii located just below the equator on the extreme eastern edge of the Moon’s near side. Poised beyond the lunar horizon is…

NASA选定12项新的月球科学技术调查项目

NASA选定12项新的月球科学技术调查项目

商用着陆器将携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科学技术有效载荷至月球表面,为实现NASA的宇航员在2024年前登陆月球铺平道路。 版权:NASA NASA选定了12种新型科学技术有效载荷作为其“阿尔特弥斯”(Artemis)计划的一部分,这些载荷将帮助我们研究月球,并探索月球表面的更多区域。 这些已选定的有效载荷将通过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LPS)计划的未来飞行被运送至月球。通过CLPS计划可以实现快速获取有效载荷的月球交付服务,尤其是有助于推动月球科学、探索和商业开发能力的有效载荷。这些选定的新调查项目中大多数都包含了现有的硬件,比如为已经开始执行飞行任务的计划所设计的部件或模型。其中七个新调查项目重点围绕回答行星科学或太阳物理学的问题,而另外五项将对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 NASA在华盛顿的科学任务理事会的副主任托马斯•祖布肯(Thomas Zurbuchen)说:“这些选定的月球有效载荷代表了尖端科技创新,并将充分利用NASA商业服务计划的早期飞行机会。每一个选定的有效载荷都展示了一种新的科学仪器或一项支持科学和人类探索目标的技术创新,而且大多数都在火星以及其他更遥远的太空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NASA选定的12项新的月球科学技术调查项目分别是: MoonRanger月球车 • MoonRanger是一种快速移动的小型月球车,能够通过着陆器超越通信范围后重新返回,从而使0.6英里(即1公里)的调查范围延伸至着陆器。MoonRanger的目标是对其穿越的地形持续进行绘制,并传为未来系统改进传输数据。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匹兹堡Astrobotic Technology公司的安德鲁•霍奇勒(Andrew Horchler)。 [rml_read_more] Heimdall灵活摄像系统 • Heimdall是用于在商业车辆上进行月球科学研究的灵活摄像系统。该创新系统包括一个数码录像机和四个摄像头,四个摄像头由一个广角下降成像仪,一个窄角风化层成像仪和两个广角全景成像仪。该摄像系统的目的之一是对月球表面风化层(包括月球表面上层土壤和其他物质)的特性进行建模,描绘和绘制其地质特征,以及潜在的着陆和在月球表面通行危险。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艾琳•英斯特(R. Aileen Yingst)。 可重构、耐辐射的计算机系统月球示范项目 • 可重构、耐辐射的计算机系统月球示范项目旨在对一种耐辐射计算技术进行示范。由于月球缺少大气和磁场,来自太阳的辐射将对电子设备构成挑战。这项研究还将描绘月球表面的辐射效应。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布罗克•拉梅莱斯(Brock LaMeres)。 风化层粘附特性(RAC)有效载荷 • RAC将查明月球风化层在不同飞行阶段是如何附着在一系列暴露于月球环境中的物质上的。该实验的部件来自于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一个被称为MISSE的商业有效载荷设施。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休斯顿Alpha Space Test and Research Alliance有限责任公司的约翰尼•恩格尔哈特(Johnnie Engelhardt)。 月球大地电磁测深仪 • 月球大地电磁测深仪通过研究电磁场来表征月球地幔的结构和构成。这项调查将使用飞行备用磁力仪,这是一种测量磁场的设备,最初是为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航天器制造的,目前正在绕火星运行。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西南研究所的罗伯特•格林(Robert Grimm)。 月球表面电磁学实验(LuSEE) • LuSEE将整合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实地试验中的飞行备用设备、重新调整用途的硬件和立体声/声波仪器,并综合MAVEN任务,对月球表面的电磁现象进行全面测量。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图尔特•贝尔(Stuart Bale)。 月球环境太阳风层X射线成像仪(LEXI) • LEXI将捕捉地球磁层与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相互作用的图像。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布莱恩•沃尔什(Brian Walsh)。 下一代月球激光反射器(NGLR) • NGLR将成为地球上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的目标,旨在为限制月球内部各方面以及解决基本物理问题提供数据。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道格拉斯•柯里(Douglas Currie)。 月球致密红外成像系统(L-CIRiS) • L-CLRiS的目标是部署一个用于测量红外波长的辐射计,供探索月球的表面构成,绘制其表面温度分布,并对该仪器在未来月球资源利用活动中的可行性进行示范验证。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保罗•海恩(Paul Hayne)。 月球快速地下热探测仪器(LISTER) • LISTER是一种用来测量月球内部热量流动的仪器,它将尝试在距月球表层7到10英尺(2到3米)的地下钻孔,以研究月球不同深度的热特性。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纳吉哈拉•诚一(Nagihara Seiichi)。 PlanetVac技术 • PlanetVac是用于获取月球表面风化层并将其转移到其他仪器进行物质分析的技术,该技术亦可将月球风化层样本放入容器中,通过其他航天器返回地球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Honeybee Robotics机器人公司的克里斯•扎克尼(Kris Zacny)。 SAMPLR:月球风化层样品采集、形态滤波和探测技术 • SAMPLR是另一种样本采集技术,它将利用火星探测任务的备用飞行机械臂,包括寿命较长的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探测器。 • 首席研究员是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威斯敏斯特Maxar Technologies公司的肖恩•多尔蒂(Sean Dougherty)。 NASA的探月计划基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速度,致力于在2024年前实现宇航员在月球上着陆;而第二个阶段将在2028年前实现人类在月球上的持续生存。NASA将利用我们在月球上学到的知识为下一个巨大的飞跃 – 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做好准备。 欲了解更多有关NASA和其项目的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s://www.nasa.gov/moontomars 来源: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elects-12-new-lunar-science-technology-investig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