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火星地震“挪到”地球上,会有怎样的震感?

如果把火星地震“挪到”地球上,会有怎样的震感?

这幅艺术概念图对火星地震波进行了模拟:当地震波穿过火星不同的内部壳层时,它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NASA、JPL-加州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马丁•范德里埃尔(Martin Van Driel) 在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发生后,整个南加州的居民都感受到了地动山摇。但是,在我们的太阳系之中,地球并不是唯一会经历地震的星球:月球和火星都会发生地震。50年前,在阿波罗11号(Apollo 11)任务期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月球上部署了第一台地震仪;而就在去年年末,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InSight)则给火星带去了第一台地震仪,它被称为内部结构地震测量仪(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SEIS)。 4个月前,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Études Spatiales,CNES)宣布洞察号首次在火星上检测到了微弱的地震信号,明显的“火震”(Marsquake)信号发生在4月6日。SEIS地震仪由CNES提供,洞察号火星任务的“火震”服务(Marsquake Service)由瑞士研究型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ETH Zurich)主导,负责监测SEIS的数据。 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部署了第一台地震计的五十年后,NASA的洞察号向地球传回的火星地震实验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将月球和地球上的地震与“火震”进行比较。位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火震”服务(Marsquake Service,MQS)中心负责监测火星上的日常地震活动,大约每天两次,就会有由10名地震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对火星的地震数据进行表征和分析。 地震波穿过的材料不同,地震的表象和震感就会不同。穿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能持续十多秒到几分钟的时间,而在月球上,地震可以持续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地震波的信号范围与探测距离以及地质结构密切相关,在一个新的视频中,利用阿波罗时代在月球上留下的地震仪所记载的数据、SEIS在火星上监测到的首批地震的头两次,以及在我们的地球上记录到的地震数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将地震波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可视化证明。 在地震模拟器,也就是“摇动室”(shake room)中,科学家运行了来自不同星球世界的这些数据,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些地震的不同之处。火星上的微震(tremor)平静而遥远,SEIS上的地震计非常灵敏,能够迅速感知到这些微弱的信号,但它们却很难被人体感受到,为了让震感与同样放大后的“月震”(moonquake)以及未经放大的地震处于相似的人体感受程度,研究人员不得不将“火震”信号放大了1000万倍。 “我们目前正在观察火星上的两波地震,”西蒙•施特勒尔(Simon Stähler)博士说道,“第一波地震是一场高频事件,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像‘月震’。第二波地震的频率则要低得多,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距离不同的原因:较低频率的地震可能发生在离地震计更远的地方。与地球上地震的持续时间相比,这两次火星地震的持续时间都更长。” [rml_read_more] 约翰•克林顿、西蒙•施特勒尔、马丁•范德里埃尔(Martin Van Driel)和马伦•伯泽(Maren Böse)在地震模拟器中展示了“火震”与地震和“月震”的不同之处。 视频来源: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如果比较地球和月球的表面,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地球的地壳比月球的地壳更为均匀。因为几十亿年以来,不计其数的陨石撞击破坏了月球壳层,而月球上没有任何演化过程能将岩石“烧结”成一个整体;相比之下,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热升温、板块构造,以及水和风的侵蚀会将岩石碎片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层状地壳,这些过程能让陨石撞击的痕迹迅速消失。 “异质的月球外壳会散射地震波,就像人们在崎岖的山地地形中大声呼唤时可能会听到回声一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QS中心的负责人约翰•克林顿(John Clinton)博士解释说。相比之下,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对地震波来说如同透明,就像广阔无阻的空间之于声波。地球上的地震传感器能够干净利索地“听到”地震信号;但在月球上,地震探测仪会检测到多余的“回声”信号,它们会使“月震”信号失真,甚至很难确定信号的起始位置。 虽然地震研究在火星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火震”的形态似乎就介于“月震”和地震之间。研究人员已然探测到了火星上的第一个地震信号,但随后的“火震”信号伴随着比他们预期中更多的回波信号。火星上地震信号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大约10到20分钟;科学家还不清楚火星地壳的裂缝部分是否就像月球上的一样,只有几千米的深度,又或者比月球上的更浅。 关于洞察者号 洞察者号火星探测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为NASA的科学任务理事会(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负责管理。洞察者号是NASA发现计划(Discovery Program)的一部分,由NASA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负责管理。洞察者号探测器由位于丹佛的洛克希德•马丁太空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制造,包括探测器的巡航段(cruise stage)和着陆器(lander),该公司还为飞行任务提供了支持。 包括法国国家空间中心(CNES)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DLR)在内的许多欧洲合作伙伴正在为洞察者号火星任务提供支持。CNES向NASA提供了内部结构地震测量仪(SEIS),主要研究人员来自巴黎地球物理学院(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IPGP)。对SEIS的重大贡献来自IPGP、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MPS)、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以及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JPL。DLR提供了热流和物理特性探测仪(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HP3),波兰科学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空间研究中心(Space Research Center,CBK)和波兰的Astronika公司则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温度和风力传感器由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Centro de Astrobiología,CAB)提供。 参考: [1]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what-does-a-marsquake-look-like [2] https://phys.org/news/2019-07-marsquakes.html

月震意外频繁

月震意外频繁

2019 July 21 Moonquakes Surprisingly Common Image Credit: NASA, Apollo 11 Crew Explanation: Why are there so many moonquakes? Analyses of seismometers left on the moon by the Apollo moon landings reveals a surprising number of moonquakes occurring within 100 kilometers of the surface. In fact, 62 moonquakes were detected in data recorded between 1972 and 1977. Many of these moonquakes are not only strong enough to move furniture in a lunar apartment, but the stiff rock of the moon continues to vibrate for many minute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softer rock earthquakes on Earth. The cause of the moonquakes remains unknown, but a leading hypothesis is the collapse of underground faults. Regardless of the source, future moon dwellings need to be built to withstand…

月球在不断收缩?这可能证明月球还“活着”

月球在不断收缩?这可能证明月球还“活着”

月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存在;几乎所有的火山活动也在数十亿年前走到了尽头;就连最年轻的月球熔岩也年事已高,早已布满疤痕——长期的宇宙碎片撞击形成的无数陨石坑。 自50年前的阿波罗(Apollo)时代以来,就已经有迹象暗示月球在地质上并没有完全“死亡”。阿波罗12、14、15和16号任务均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月震探测器”(月球地震仪),它们一直到1977年都在正常工作,向地球传回的数据显示了内部“月震”(moonquake)引起的月表震动,其中强度较大的月震相当于5级地震。但是,这些震颤到底是由实际移动的断层引发的月球表面破裂,还是纯粹的内部运动引起的,一直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说法。 现在,一项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如今的月球可能确实存在着活跃的断层。 图中的月球地震仪由阿波罗14号部署在月球表面 版权:NASA 另一条显示月球上仍然进行着某种活动的线索来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吉恩•塞尔南(Gene Cernan)和杰克•施密特(Jack Schmitt)观察到了月球表面一处几十米高的地形结构,他们称其为“李-林肯陡坡”(Lee-Lincoln scarp)。他们以及地面上的顾问团队认为,这个特别的地形可能是一个地质断层(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形成的构造),但他们对此也不完全确定。 李-林肯陡坡一直延伸至谷底,然后突然转弯,切断了图片右方的山谷一侧 版权:NASA阿波罗17号图像库(框架AS17-137-20897) [rml_read_more]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赤道附近的轨道上拍摄了一组图片,其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例子,但是直到2010年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相机(Lunar Reconniassance Orbiter Camera,LROC)的出现,月球表面精确度小于一米的细节得到了较好的记录,我们才发现这样的陡坡布满了整个月球表面。 LROC拍摄到了上千个陡坡,这个凸出的月球叶状推力断层陡坡就是其中之一。断层处的陡坡(或悬崖)就像是月球景致中的台阶一般(指向朝左的白箭头),由近月表壳层相互碰撞挤压、断裂皱起而形成,并在月球逐渐冷却收缩的过程中沿断层向上推动。在陡坡表面以及背面(陡坡的高侧,指向朝右的箭头)。图像来自LROC NAC,框架为M190844037LR。 版权: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学界现在普遍认同这些属于逆冲断层(thrust fault),月球从最初形成的高温状态逐渐冷却下来的过程中,就会有逆冲断层的形成。正如观测结果显示的那样,“热收缩”(thermal contraction)会让月球体积缩小,月表受到挤压变形,就像葡萄表面收缩变成葡萄干一样:这意味着月球正处于幅度较小的收缩状态。然而,逆冲断层并不一定就是活跃的,也就是说逆冲断层不一定会引起更多的月球震动。 在过去几亿年的时间里,月球半径缩小了大概50米。除了月球,水星其实也在收缩,并且收缩的幅度还挺大:在过去的三百万年里半径减小了7千米;而水星上最大的陡坡则比月球上的大了一百来倍。 分析表明,这些断层相对来说还很“年轻”,年龄都不超过五千万岁。但是,年轻的它们是否仍处于活跃状态,如今又是否还在活动呢?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汤姆•沃特斯(Tom Waters)和同事采用了一种比此前所有可能的方法更精确的新方法,确定了阿波罗数据中近月表的月震位置。 这段李-林肯陡坡视频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照片和高程映射创建而成。李-林肯陡坡是一处低矮的山脊,高约80米,由南至北穿过金牛-利特罗峡谷(Taurus-Littrow valley,阿波罗17号的登月着陆点)的西侧谷底,标志着相对年轻低角度逆冲断层的位置。当月壳收缩时,断层以西的月表被挤压向上越过东侧。5月13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的一篇论文表明,这一类断层仍然处于活跃状态,如今仍能触发月震。 版权: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SFC)/SVS/厄尼•莱特(Ernie Wright) 研究团队发现,在探测到的28个浅层月震中:有8个月震与断层陡坡非常接近(相距不超过30千米),表明这些可能确实是活跃的断层;有6个月震的发生时间,是在月球距离地球几乎最远的时候,在月球的“远地点”,月表的收缩应力理论上会达到峰值,月震也就最有可能在此时被触发。 研究团队还考察了一些新形成的痕迹,它们很可能是由月面震动推走巨石而留下的,原因是这些痕迹离断层陡坡很近,可能有一些石块从陡坡上滚下来又在低处弹了几下形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滑坡塌方的沉积痕迹。研究人员说,这些都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了月球上仍进行着活跃的地质运动。 金牛-利特罗峡谷是阿波罗17号的着陆点(图中星号位置)。穿过山谷,在着陆点的正上方就是李-林肯断层陡坡。断层运动可能是导致峡谷形成的多次月震事件起因。 1)南中央脊(South Massif)斜坡上的大型滑坡在李-林肯陡坡的上方和坡面上覆盖了颜色相对明亮的岩石和尘埃(风化层)。 2)从北中央脊(North Massif)上滚下来的巨石,在北中央脊斜坡上的风化层中留下了细窄的轨迹或槽谷。 3)刻蚀坡(Sculptured Hills)东南斜坡上的滑坡。 版权:NASA/GSFC/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史密森学会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探月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美国最近宣布要在未来五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确立了建造月球空间基地的目标。值得庆幸的是,新的发现里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月球上还会持续有月震发生。相比地震,月震的发生几率要小得多,月震幅度也会弱得多;但是在确定月球基地的选址时,最好还是避开那些靠近断层的位置。 参考: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362-2 [2]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goddard/2019/moonquakes [3]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moon-is-still-geologically-active-study-suggests-116768 [4]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LRO/news/shrinking-mo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