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看英仙座流星

俯看英仙座流星

2021年8月8日 A Perseid Below Image Credit: NASA ISS Expedition 28 Crew, Ron Garan Explanation: Earthlings typically watch meteor showers by looking up. But this remarkable view, captured on August 13, 2011 by astronaut Ron Garan, caught a Perseid meteor by looking down. From Garan’s perspective on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rbiting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380 kilometers, the Perseid meteors streak below, swept up dust left from comet Swift-Tuttle heated to incandescence. The glowing comet dust grains are traveling at about 60 kilometers per second through the denser atmosphere around 100 kilometers above Earth’s surface. In this case, the foreshortened meteor flash is right of frame center, below the curving limb of the Earth and a layer of greenish airglow, just below bright star…

本周NASA速递(2020.9.11 )

本周NASA速递(2020.9.11 )

向可持续月球探索迈进了一步;寻找送往月球的科学与技术;为某些极端条件做好准备……最近新闻速递,尽在「本周NASA」! Credit:NASA NASA要求商业公司提供收集太空资源的建议,用以支持阿耳忒弥斯(Artemis)计划。要求规定,商业公司必须从月球表面收集少量的月球“尘垢”,并向NASA提供图像和数据,然后将材料的所有权“就地”转移给NASA。 Credit:NASA NASA还要求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ommercial Lunar PayloadServices)合作伙伴竞标在2022年送往月球的一套科学技术载荷,这将为人类登月任务奠定基础。下一代月球科学技术是重返月球并为火星任务做准备的主要目标。 NASA的一个项目正在开发特殊的齿轮,这些齿轮可以承受前往月球和太阳系其他目的地的极端低温。齿轮被置于一种“金属玻璃”材料中,这种材料能在无需加热的情况下经受住极度的低温。 Credit:NASA 由于加利福尼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野火季,NASA在航天器、卫星和飞机上的对地观测仪器正提供数据给应对紧急情况的机构,包括负责监测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的公共卫生机构。自8月16日以来,大火已经烧毁了超过30万英亩(1200平方千米)的面积。 NASA奥西里斯王号(OSIRIS-REx)任务的动画显示了2019年几个月中小行星贝努(Bennu)表面发射的粒子轨迹。对贝努和有望返回地球的小行星样本的持续检查,可以帮助奥西里斯王号团队确切地了解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奥西里斯王号计划于10月20日“触摸”贝努并收集样本。 恰好在新学年的时候,庆祝空间站科学(CelebratingStation Science)在线资源开放了,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也能获取到空间站20年来的实验和研究资源。每个月都会有特定的课程计划、活动和信息,主题关于空间站科学和阿耳忒弥斯时代探险任务的其他资源。详情请见nasa.gov/stem/iss20。 以上就是「本周 NASA」的全部内容!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 nasa.gov/twan。

本周NASA速递(20191201)

本周NASA速递(20191201)

版权:NASA 阿耳忒弥斯1号(Artemis I)飞船已经移交进行重要测试;商业乘员计划(Commercial Crew Program)又迈进一大步;沙尘暴与火星上水的消失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最近新闻速递,尽在「本周NASA」! 用于执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的猎户座(Orion)飞船于11月24日抵达俄亥俄州,搭乘的是NASA超级古比鱼(Super Guppy)运输机。猎户座飞船由乘员舱(crew module)和欧洲制造的服务舱(service module)组成,将在NASA位于俄亥俄州桑达斯基的梅溪观测站(Plum Brook Station)进行测试。在为期四个月的测试中,猎户座会被置于极端环境里,模拟它将在月球进行的三周任务期间所经历的环境条件,从而确认所有组件和系统在太空条件下均能正常工作。 NASA的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已将其载人太空运输(CST)-100星际飞机( Starliner)移至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的发射台上,为非载人轨道飞行测试(Orbital Flight Test)作准备,以便最终前往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这是NASA“商业乘员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会再次将宇航员从美国的土地上送入太空。飞行测试计划于12月17日进行,将在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之前,对星际飞机、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Atlas V rocket,又称宇宙神Ⅴ号运载火箭)、地面系统以及在轨对接和着陆操作进行测试。 NASA的一系列火星探测器在2018年火星全球沙尘暴中收集了宝贵的数据,为揭示一种名为“沙尘塔”(dust towers)的现象提供了新线索,火星上的水在数十亿年间消失殆尽,这或许与“沙尘塔”的存在相关。依据最近发表的两篇学术论文,科学家认为火星上的水蒸气会被困在这些“沙尘塔”中,然后被带着升向高处,就像乘坐直升梯进入太空一样,最终穿过高层大气散失在太空中。在整整一个火星年里都可以观测到沙尘塔,但在火星全球性沙尘暴期间,沙尘塔的数量似乎要更多一些。正如在2018年全球沙尘暴期间观测到的那样,高度达到大约50英里(80千米)的沙尘塔,可以扩散开的面积大约有两个辽宁省那么大。 NASA的宇航员已经在地球之外持续生活了20年,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NASA制作了一个新的视频系列。以“下至地球”(Down to Earth)为题,NASA的宇航员讨论了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太空之旅给他们带来的世界观转变。自从2000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常驻乘员比尔•谢泼德(Bill Shepherd)、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和尤里•吉津科(Yuri Gidzenko)抵达以来,一直都有人类在这个轨道前哨站中生活和工作。想了解更多该系列视频的相关信息,请访问nasa.gov/station。 NASA目前的空间站宇航员杰西卡•梅厄(Jessica Meir)、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和安德鲁•摩根(Andrew Morgan)录制了一段感恩节视频,以表达他们的感恩所在,以及他们特殊“火鸡节”晚餐菜单上的一些菜品。摩根:“我们有蔬菜,我们会加热绿豆和土豆;当然,还有装在小袋子里的熏制火鸡。” 梅厄:“还有玉米面包酱,这太棒了,我们可以把它塞到火鸡里,让它看起来更有感恩节火鸡的样子。” 科赫:“我想知道把火鸡从袋子里取出来之后,由谁去切开它?” 梅厄:“我们还有一些土豆泥和玉米泥,所以看来我们还是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能让我们美餐一顿。” 梅厄、科赫和摩根:“感恩节快乐!” 以上就是「本周 NASA」的全部内容!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 nasa.gov/twan。

在太空中,让细胞长成血管

在太空中,让细胞长成血管

对人体内皮细胞的成分进行染色鉴定。红色部分表示“肌动蛋白”(actin),能够让细胞移动、黏附、分裂并对刺激作出反应。蓝色部分则是含有DNA的细胞核。 图片来源:丹妮拉•格林(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 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外培养或构建的方法,再造或者修复器官及组织的技术,是一个仅有30多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它的快速发展则要归功于空间研究。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上,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将为可用于人类手术的人工血管培养提供可能。 在地球上,借助人类细胞培养出三维血管结构的大多数技术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会用到它们来确定组织的形状,同时帮助细胞相互黏附。而一项欧洲正在进行的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培养不需要外部支架的支持,而是能够自然形成早期的血管结构。 “椭球”项目(SPHEROIDS project)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它形成了血管的内壁)对国际空间站上微重力环境的反应。内皮细胞控制着血管的收缩和扩张,起到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输向器官的血流和血压等特殊作用。 [rml_read_more] 健康相关的空间研究:在太空中生长血管 视频来源:ESA, CC BY-SA 3.0 IGO 空间站上的失重环境和轨道对流不足,成了研究这些复杂三维结构的理想组合。 在太空中培养的人类细胞会组装形成管状结构,类似于我们人类体内的血管内壁。在“椭球”实验中,为了能维持适当的生长温度,研究人员让细胞在欧洲空间局(ESA)的Kubik生物培养箱中生长了12天。 内皮细胞。这些内皮细胞在一个随机定位仪中培养了几天,随机定位仪是一种能在地球上模拟微重力环境的装置。 图片来源:丹妮拉•格林(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 德国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Otto von 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的丹妮拉•格林(Daniela Grimm)兴奋地表示:“这些管状的聚集体就像是早期的血管,这是此前科学家在地球上培养细胞时从未实现的,”2016年时,“椭球”实验开始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 格林补充说:“没人知道细胞会对太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从一开始,‘椭球’项目就是一场令人兴奋的冒险。” 为地球上的病患设置太空实验 当实验样品被送回到地球时,科学家无一不惊奇于细胞的三维球状聚集方式,而这一切还都是自组装完成的。 “从细胞自身出发,我们学到了有关管状结构形成机制的新知识,结果证实,重力对关键蛋白质和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有影响的。”同样来自马格德堡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马库斯•韦兰(Markus Wehland)解释说。 实验室研究和文献工作仍在继续:科学家正在兴奋地探索细胞自动组装成球状三维结构的机制和原因。 内皮细胞。在太空环境中,重力不再将血液拽向宇航员的脚部,血液流动也就发生了变化。“椭球”实验将通过了解人体应对失重的潜在适应性机制,从而研究出如何帮助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同时向地球上的人们展示更长寿、更健康的可能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内皮细胞的活性会逐渐降低,数量也会逐渐减少。 图片来源:丹妮拉•格林(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 “我们正在培养不同种类的细胞,来改善人造血管的组织工程技术。”马库斯说。研究团队将内皮细胞与其他培养物结合在一起,甚至能够在随机定位仪(random positioning machine)中“重建”血管的好几层结构,随机定位仪的作用是在地球上模拟微重力环境。 这种太空中不断生长的血管,能有助于设计构造人体组织,从而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或生产新药;如果这一技术能走得更好更远,那些需要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最终或许能替换原有的受损血管。 当然,这些有关内皮细胞的最新信息也能造福宇航员,毕竟在航天飞行期间,宇航员的血压会发生变化。 参考来源: [1]http://www.esa.int/Science_Exploration/Human_and_Robotic_Exploration/Research/Growing_tissues_in_spac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ssue_engineering [3]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199884 [4]http://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19/11/Growing_tissues_on_Earth_and_in_space [5]http://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19/11/Endothelial_cells [6]http://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19/11/Cell_engineering

两个“太空蜜蜂”抵达空间站,将辅助宇航员们工作

两个“太空蜜蜂”抵达空间站,将辅助宇航员们工作

Credits: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4月19日,天鹅号货运飞船给空间站送去了两个“太空蜜蜂”,计划用于替代已经工作十多年的“球体”机器人。 NASA一共制造了三个“太空蜜蜂”机器人,它们呈立方体状,大小为1英尺×1英尺×1英尺,重约10公斤。 [rml_read_more] 这三个“太空蜜蜂”机器人名为Honey,Queen和Bumble,它们三个和一个充电坞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名为Astrobee,寓意这三个机器人会像地球上勤劳的蜜蜂一样工作。 Credits: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太空蜜蜂”机器人依靠电风扇推动前进,内置六个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相当于空间站上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在空间站上可以自主飞行,也可以组成编队协同飞行,分担和辅助宇航员们工作,也可以被地面人员控制,远程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替宇航员们节省宝贵的时间,另外它们还能唱歌给宇航员们听,正如它们的名字蜜蜂一样,又勤劳,又是贴心的宝宝。 Astrobee主要目的是提供零重力下的测试平台,以便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研究新的机器人技术,这样的实验有助于为未来的太空任务开发新的软硬件。 参考 [1]https://www.nasa.gov/astrobee [2]https://www.nasa.gov/feature/ames/nasa-s-new-flying-robots-bee-ing-in-space-for-the-first-time [3]https://ti.arc.nasa.gov/publications/59094/download/ [4]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bualat_spaceops_2018_pap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