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的黑洞爆炸被发现

破纪录的黑洞爆炸被发现

宇宙中所见最大爆炸的证据来自钱德拉和XMM-牛顿卫星的X射线数据,以及默奇森宽场阵列射电望远镜和巨米波射电望远镜,如图所示。这次喷发是由位于星团中心星系的一个黑洞引起的,它喷发出了喷流,并在周围的热气体中形成了一个大洞。研究人员估计这次爆炸释放的能量是之前记录保持者的5倍,是典型星系团的数十万倍。 来源:X-ray: Chandra: NASA/CXC/NRL/S. Giacintucci, et al., XMM-Newton: ESA/XMM-Newton; Radio: NCRA/TIFR/GMRT; Infrared: 2MASS/UMass/IPAC-Caltech/NASA/NSF 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爆炸。这个破纪录的巨大喷发来自数亿光年远的遥远星系团中的一个黑洞。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爆炸与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是相似的,”华盛顿特区海军研究实验室的西蒙娜·贾辛托奇说,他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一个关键的区别是,你可以把15个银河系排成一排,放进这次喷发冲击到星团热气体的火山口里。” 天文学家利用来自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航天局XMM牛顿的X射线数据,以及来自澳大利亚默奇森宽场阵列(MWA)和印度巨米波射电望远镜(GMRT)的无线电数据做出了这一发现。 这次无与伦比的爆发是在距离地球3.9亿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团中发现的。星系团是宇宙中由万有引力聚集在一起的最大的结构,包含了数千个独立的星系、暗物质和热气体。 在蛇夫座星系团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星系,里面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黑洞是这次巨大喷发的源头。 尽管黑洞以吸引物质而闻名,但它们经常会释放出数量惊人的物质和能量。当坠入黑洞的物质被重新导向喷流或光束时,这种现象就会发生,喷流或光束向外爆炸进入太空,并猛烈撞击周围的任何物质。 钱德拉2016年的观测报告首次揭示了蛇夫座星系团的巨大爆炸迹象。伯特·维尔纳和他的同事们报告了在钱德拉星团的图像中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弯曲边缘。他们认为这是否代表了由超大质量黑洞喷出的热气体中空腔壁的一部分。然而,他们不相信这种可能性,部分原因是黑洞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形成这么大的空腔。 贾钦图奇和她的同事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巨大的爆炸确实发生了。首先,他们证明了XMM-牛顿也能探测到弯曲的边缘,从而证实了钱德拉的观测结果。他们的关键进展是利用来自MWA和来自GMRT档案的新无线电数据来显示弯曲的边缘确实是空腔的一部分,因为它与一个充满无线电发射的区域接壤。这种发射是由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这种加速很可能起源于超大质量黑洞。 “无线电数据像戴手套一样放在X射线内。”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合著者马克西姆·马克维奇说,“这是一个证据,告诉我们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喷发。” 创造蛇夫座空腔所需的能量大约是之前的记录保持者MS 0735+74的5倍,是典型星系团的数百乃至数千倍。 黑洞喷发一定已经结束了,因为研究人员没有在无线电数据中看到任何有关当前喷流的证据。可以通过钱德拉数据解释黑洞的关闭,该数据表明,X射线中看到的密度最大、温度最低的气体当前位于与中央星系不同的位置。如果这种气体从银河中转移出去,它将剥夺黑洞生长所需的燃料,从而关闭射流。 这种气体位移很可能是由星团中央周围气体的“晃动”造成的,就像葡萄酒在玻璃杯里晃动一样。通常两个星系团的合并会引发这种晃动,但在这里,它可能是由喷发引起的。 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无线电发射区域,因为这些系统通常在黑洞的两边各有两个。可能是星团另一侧的气体密度较低,所以那里的无线电辐射消失得更快。 “就像天体物理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我们真的需要多波长的观测来真正理解物理过程。” 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学中心的合著者梅拉妮·约翰斯顿·霍利特说,“结合X射线和射电望远镜的信息,已经揭示了这一非凡的来源,但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回答这个天体所带来的许多问题。” 一篇描述这些结果的论文发表在2月27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此处有预印本。除了贾钦图奇、马克维奇和约翰斯顿·霍利特,作者还有Daniel Wik(犹他大学)、Qian Wang(犹他大学)和Tracy Clarke(海军研究实验室)。诺伯特·维尔纳2016年的论文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NASA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负责管理钱德拉计划。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天文台的钱德拉X射线中心控制着剑桥和马萨诸塞州伯灵顿的科学和飞行业务。 来源: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news/record-breaking-explosion-by-black-hole-spotted.html

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

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

2020 February 22 Central Centaurus A Image Credit: NASA, ESA, Hubble Heritage (STScI/ AURA)-ESA/Hubble Collaboration Explanation: A mere 11 million light-years away, Centaurus A is the closest active galaxy to planet Earth. Also known as NGC 5128, the peculiar elliptical galaxy is over 60,000 light-years across. A region spanning about 8,500 light-years, including the galaxy’s center (upper left), is framed in this sharp Hubble Space telescope close-up. Centaurus A is apparently the result of a collision of two otherwise normal galaxies resulting in a violent jumble of star forming regions, massive star clusters, and imposing dark dust lanes. Near the galaxy’s center, left over cosmic debris is steadily being consumed by a central black hole with a billion times the mass of the Sun. As…

过去十年,NASA的九大重要时刻

过去十年,NASA的九大重要时刻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无论是关于我们所在的地球,还是数十亿公里之外的宇宙深处,借助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的各种任务,科学家在过去十年中都为我们揭示了宇宙广阔深邃的奥秘。探测器每一次大胆的登陆,都带领着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未知星球的探索同时也碰撞出下一代空间探险的新机遇。 新年伊始,我们为你整理了NASA十年来最有意义的一些时刻,或有关对地球的研究,或有关太阳系以及更远更深的宇宙区域;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NASA也将继续寻找太空探索的下一个目的地,让2020年代在更多重要时刻的见证中,也能熠熠生辉。 一. 地球变化多端的气候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海平面上升、冰盖缩小、气温增高以及极端天气,过去十年中,这些愈演愈烈的变化持续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地球不断变化气候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2010年代,NASA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率先在相应的卫星梯队中增加了新的地球监测卫星,用以测量地球土壤的湿度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与此同时,像Terra和Aqua之类的对地观测卫星也将继续开展工作,监测地球系统的各个方面,例如土地覆盖、大气、野火、水、云以及冰。包括冰桥行动(Operation IceBridge)、空中雪域观测(Airborne Snow Observatory)和海洋融化格陵兰(Oceans Melting Greenland)在内的多个NASA飞行任务,返回了大量的地球水运动数据,让我们对地球水循环的理解更加深入,为决策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准确的依据。 但是,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构成地球气候的复杂系统,并进一步对现有的科学模型作出改进,让我们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之下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气候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climate.nasa.gov/ 二. 头顶天空中的重要时刻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在过去的十年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日食和月食景象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体验太阳、月亮和月球探索的美妙之处。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球就有3次日食、2次月食。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将会在2020年6月看到一次日环食,而全球则将上演6次日全食、7次日环食、8次日偏食与1次全环食。但是,相比之下月食的数量则会更多,给我们观察月球、研究天体形态和激发未来的探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月球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moon.nasa.gov/ 三. 火星任务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看到了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完全不同的一面:发现了表明火星上或许曾经出现过古代生命的证据,对于这颗行星失去大部分大气和地表水的原因和机制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机遇号(Opportunity)探测器执行任务的时长早已超过预期的90天寿命,NASA向火星派出了体型更大、技术更先进的好奇号(Curiosity)漫游车来接它的班,进一步探究火星支持生命存在的能力。(在全球性沙尘暴吞没火星、阻挡了火星车保持动力所需的关键阳光之后,机遇号将近15年的任务在2019年被迫终止。)洞察号(InSight)着陆器于2018年登陆火星,对这颗红色星球的内部特征进行着探索,包括火星地震;与此同时,紧跟NASA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轨道飞行器(MAVEN Orbiter)步伐的,还有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2001火星奥德赛号(2001 Mars Odyssey)火星探测卫星,以及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其他任务。 火星探索的下一个十年,将随着今年7月发射的火星2020漫游者任务(Mars 2020 rover)的启动而开始,火星2020的能效有了进一步提高,任务的目的在于寻找火星古代生命的迹象,并着手收集在未来某一天将要返回地球的火星样本。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火星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mars.nasa.gov/ 四. 在其他的海洋世界里,寻觅地外生命的存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2010~2019这十年里,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器完成了它绕土星运行13年任务的后半阶段,在此期间,它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有关土星、土星环和土星卫星的惊人发现,其中一些振奋人心的发现,彰显着我们在地外生命探索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卡西尼号发现,在土星的卫星土卫二(Enceladus,又称“恩克拉多斯”)冰冷外壳的裂缝中,会有间歇泉(geyser)喷发而出,这表明土卫二相应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海洋。在土卫六(Titan,又称“泰坦”)上,卡西尼号透过浓厚朦胧的大气层,发现了类似于地球的水文循环,不同的是,在土卫六上参与循环的不是水,而是液态甲烷和乙烷。 与此同时,当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包围木星的卫星木卫二(Europa,又称“欧罗巴”)的冰壳中发现似乎有间歇泉喷发而出时,另一个海洋世界的证据也展现出来了。NASA目前正在研发木卫二快船(Europa Clipper),这项任务将深入探索木星这颗结冰的卫星,为我们揭示更多这个迷人世界的相关信息。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太阳系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solarsystem.nasa.gov/ 五. 小行星、彗星还有矮行星,太厉害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对于太空中的小型物质来说,过去的十年意义非凡。在2010年,NASA的曙光号(Dawn)探测器首次抵达主小行星带(main asteroid belt),它的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就此开始。在之后的8年中,曙光号探索了小行星带中两个最大的星体,一个是巨型小行星灶神星(Vesta),另一个是矮行星谷神星(Ceres)。 在抵达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67P / 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的途中,ESA的罗塞塔号(Rosetta)任务(NASA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0年飞掠过21号小行星卢蒂西亚(Luticia)。在到达目的地两年多之后,罗塞塔号探测器戏剧性地坠毁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上,结束了它光荣的使命。在这两年的的时间里,罗塞塔号测量了目标彗星的各种性质,拍摄了壮观而惊人的彗星照片,还成功向彗星表面着陆了一个探测器菲莱号(Philae),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软着陆于彗核(彗星的固态表面)的着陆器。 2013年,在全球科学家的热切期待下,小行星367943 Duende来了次近地飞行,在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州,这颗未被预测的小行星飞入了大气层,给当地居民来了个意料之外的晨间“问候”,在大气的摩擦下燃烧成一个明亮的火球,最终崩离瓦解。 来自NASA的奥西里斯王号(全称为“太阳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OSIRIS-Rex)任务团队对过去的十年作出了总结,为2020年的新一轮探测做好了准备:在新的一年中,团队已经选出了探测器在小行星贝努(Bennu)上将要访问并采样的位置,最终顺利将样本带回地球。 在2022年,NASA将发射灵神星(Psyche)任务,与一种人类此前从未近距离探索的小行星——金属小行星——来一次会面。灵神星是一颗神秘的巨型金属小行星,探测器的初次造访将进一步为我们揭示行星的构成与太阳系的早期情况。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太阳系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solarsystem.nasa.gov/ 六. 破解冥王星的秘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旅行之后,NASA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探测器在2015年完成了计划的飞掠冥王星任务,成为首个拜访矮行星及其卫星的探测器。新视野号传回的图像和科学数据让冥王星这个复杂而活跃的世界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上面既存在冰海又有着山脉,还有更多等待我们探索的地方。但是,新视野号的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飞越冥王星之后,它继续深入到了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冰封行星体带:柯伊伯带(Kuiper Belt)。2019年,新视野号飞越了雪人形状的486958 Arrokoth(原名为2014 MU69,别称“天涯海角”)。在2020年代,新视野号将继续探究遥远的柯伊伯带天体,带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中冰封星体的物理性质,以及这片神秘复杂的带状区域。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太阳系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solarsystem.nasa.gov/ 七. 旅行者号太阳系外的星际之旅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1977年,两架探测器飞离地球,前往遥远的太阳系外围,探索外层星系空间中的行星。在2010年代,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的首要任务已经结束了几十年,并继续航行离开太阳系,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进入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的人造航天器,这里的星际空间指的是不受太阳风影响的区域。旅行者号探测器预计将继续运行到2020年代,直到燃料燃尽、动力枯竭;在此期间。它们将继续给地球返回数据,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太阳系和星际空间的结构。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旅行者号任务,请访问:https://voyager.jpl.nasa.gov/ 八. 探寻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直到几十年前,我们才第一次发现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也就是系外行星(exoplanet)。多亏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Kepler Mission),让2010年代人类已知的系外行星的数量得以猛增。设计开普勒望远镜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在宜居区域(除太阳外其他恒星周围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的区域)中运行的、与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目前已发现了超过2600颗系外行星。其他天文台和业余天文学家的发现也为系外行星的数量增加作出了贡献,现在的总量已超过4100。 近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系外行星发现之一,就是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发现TRAPPIST-1系统实际上拥有7颗系外行星,而非最初认为的3颗,并且其中有3颗位于该系统恒星的宜居区域。 开普勒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候选行星,等待人们确认是否为系外行星,而NASA最新的行星猎手,凌星外行星巡天卫星“苔丝”(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TESS)则对整个天空进行了测量,因此,2020年代有望成为系外行星科学满载而归的十年。除此之外,将于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可能也不会让我们久等,令人兴奋的新发现指日可待。 想了解更多有关NASA系外行星探索任务与科学发现,请访问:https://exoplanets.nasa.gov/ 九. 一片光明的黑洞研究…

距离2300万光年的银河烟火

距离2300万光年的银河烟火

A galaxy about 23 million light years away is the site of impressive, ongoing fireworks. Rather than paper, powder and fire, this galactic light show involves a giant black hole, shock waves and vast reservoirs of gas. This galactic fireworks display is taking place in NGC 4258, also known as M106, a spiral galaxy like our own Milky Way. This galaxy is famous, however, for something that our galaxy doesn’t have – two extra spiral arms that glow in X-ray, optical and radio light. These features, or anomalous arms, are not aligned with the plane of the galaxy, but instead intersect with it. The anomalous arms are seen in this new composite image, where X-rays from NASA’s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are blue, radio data from…

黑洞孕育着百万光年之外的新星

黑洞孕育着百万光年之外的新星

Black holes are famous for ripping objects apart, including stars. But now, astronomers have uncovered a black hole that may have sparked the births of stars over a mind-boggling distance, and across multiple galaxies. If confirmed, this discovery, made with NASA’s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and other telescopes, would represent the widest reach ever seen for a black hole acting as a stellar kick-starter. The black hole seems to have enhanced star formation more than one million light-years away. (One light year is equal to 6 trillion mile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ve seen a single black hole boost star birth in more than one galaxy at a time,” said Roberto Gilli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strophysics (INAF) in Bologna, Italy, lead author of…

恒星在黑洞的深处诞生

恒星在黑洞的深处诞生

Located about 5.8 billion light years from Earth in the Phoenix Constellation, astronomers have confirmed the first example of a galaxy cluster where large numbers of stars are being born at its core. Galaxy clusters are the largest structures in the cosmos that are held together by gravity, consisting of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galaxies embedded in hot gas, as well as invisible dark matter. The largest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known are in galaxies at the centers of these clusters. For decades, astronomers have looked for galaxy clusters containing rich nurseries of stars in their central galaxies. Instead, they found powerful, giant black holes pumping out energy through jets of high-energy particles and keeping the gas too warm to form many stars. Now, scientists have…

黑洞起源之谜

黑洞起源之谜

在广阔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也是由黑洞“种子”产生的。它们通过气体、尘埃、以及吞噬其他物体吸取营养,大小和质量逐渐增加,从而成为主导星系的中心,例如我们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然而,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这些刚刚“萌芽”的黑洞。 有理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相当于数十万到数十亿太阳质量)是由我们从未见过的较小黑洞组成的。这个难以捉摸的群体,称为“中等质量黑洞”,有一百至十万太阳质量。迄今为止发现的数百个黑洞中,有很多相对较小的黑洞,但没有一个属于中等质量范围。 科学家们正与NASA强大的太空望远镜以及其他天文观测站合作,追踪满足这些描述的遥远天体。他们已经找到了数十个候选目标,正在努力确认它们是否是黑洞。即使确认了这些天体的黑洞身份,同时这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谜团:中等质量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这个问题令人着迷?为什么人们花这么多时间来寻找这些中等质量黑洞?因为它们揭示了早期宇宙中发生的事件:初期的黑洞质量是多少?形成机制是什么?”加州理工学院(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物理学教授、NASA NuSTAR任务(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首席研究员Fiona Harrison说。 初步了解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极大的天体。当物质掉入黑洞,它们没有出路,甚至光也无法逃出来。黑洞“吃”掉的东西越多,它的质量和大小就越大。 黑洞的类型: 1-100太阳质量 = 恒星质量黑洞 100-100000太阳质量 = 中等质量黑洞 100000-数十亿太阳质量 = 超大质量黑洞 最小的黑洞称为恒星质量黑洞,是在恒星末期以超新星爆炸结束它们的一生时形成的。而超大质量黑洞是大型星系的中心锚点,我们银河系中的太阳和所有其他恒星都绕着名为射手座A*的黑洞运行,其质量约为410万太阳质量。最近被事件视界望远镜(ETH)捕捉到的M87有65亿太阳质量,这是首次观测到黑洞及其事件视界弯曲光所构成的“阴影”。 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往往有吸积盘(accretion disks),由温度极高的高能粒子组成,它们靠近事件视界时会发光。如果黑洞吞掉的物质足够多,吸积盘内侧会很明亮,这种星系中心的结构被称为“活跃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 产生黑洞所需的物质密度令人难以置信。举个例子,要形成5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需要将相当于50个太阳的质量放进直径300公里的球中。对于M87中心的黑洞,这相当于把65亿个太阳压缩到比冥王星轨道略大的球。无论是哪种情况,所需密度都极大,所有物质必须塌缩成一个奇点(singularity,密度无限大)。 黑洞起源之谜的关键在于其生长速度的物理限制:一定数量的物质会被事件视界附近的高能辐射所推出去。因此,在三千万年间,一个低质量的黑洞可能只能质量翻倍。 来自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天文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和莫斯科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Igor Chilingarian说,“如果一个黑洞从50个太阳质量开始,根本就不可能在10亿年内长到10亿个太阳质量。但是,据我们所知,宇宙形成后不到10亿年就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这张概念图描绘了一个最原始的超大质量黑洞(中央黑点)在年轻的星系中心。 Credits: NASA/JPL-Caltech [rml_read_more] 中等质量黑洞的形成 在早期的宇宙,中等质量黑洞的“种子”可能是由巨大气体云的坍塌或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在宇宙中爆炸的第一批恒星具有纯氢氦构成的外层和更重元素组成的内核;而对于现代的恒星,它们外层含有更多重元素,在爆炸后会通过恒星风(stellar winds)损失更多质量。所以,与现代恒星相比,第一批恒星爆炸可以形成质量更大的黑洞。 “如果在宇宙初期会形成很多100太阳质量的黑洞,它们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黑洞合并。这样的话,当时会形成各种质量不一的黑洞,有一些会存在至今,”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Tod Strohmayer解释说,“那么,它们在哪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由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提供了可能存在中等质量黑洞的线索。LIGO探测器与欧洲意大利的Virgo结合,通过引力波引发现了许多黑洞的合并。 2016年,LIGO宣布了百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的探测器接收到黑洞合并的信号,这两个黑洞分别有29倍和36倍太阳质量。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并不属于中等质量黑洞,但这足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可能所有中等质量黑洞已经合并成更大的黑洞?又或许我们的技术还不能精准地定位它们? 超亮天体HLX-1(如图所示)位于星系ESO 243-49,可能是科学家发现的一个中等质量黑洞。 Credits: NASA; ESA; and S. Farrell, Sydney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University of Sydney 寻找中等质量黑洞 寻找黑洞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因为它们本身不发光。但是科学家可以使用精密的望远镜和其他仪器寻找特定的指示信号。比如,由于物质流入黑洞不是恒定的,物质的消耗或结块会导致周围环境发光发生某些变化。在较小的黑洞中,这种变化更容易被发现。 最有可能的中等质量黑洞候选者是HLX-1(Hyper-Luminous X-ray source),约有20000倍太阳质量,能量输出比类似太阳的恒星高得多。它由澳大利亚天文学家Sean Farrell于2009年发现,可能曾经是一个矮星系的中心,后来被较大的星系ESO 243-49吞噬。 Harrison说,“它发出X射线的波段以及它所表现的性质都非常像黑洞。很多人,包括我的小组,都在寻找看起来像HLX-1的天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但是搜寻仍在继续。” 比HLX亮度低的超亮天体称为ULX(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它们通常不是黑洞而是脉冲星(pulsars)。脉冲星是密度非常大的恒星残留物,会发出周期性的脉冲信号,看起来像灯塔一样。 这张图像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拍摄,显示了星系NGC1313的中心区域。这是ULX NCG1313X-1的所在地,天文学家现已确定其为中等质量黑洞候选者。NGC1313跨度有50000光年,距离银河系约1400万光年。 Credits: ESO 下一步计划 矮星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考究的系统,因为从理论上讲,较小的恒星系统所容纳黑洞的质量要比像银河系这种大星系低得多。出于同样的原因,科学家们还在搜索球状星团(globular clusters),它们是星系周围聚集成球状的恒星。 “中型黑洞猎人”正急切地等待NASA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它将追溯到宇宙第一个星系。韦伯将帮助天文学家弄清楚,银河系和其中心的黑洞哪一个先形成。结合X射线观测,韦伯的红外数据对于识别一些最古老的黑洞候选者非常重要。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于今年7月发射了Spectrum X-Gamma,该航天器携带了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参与开发制造的仪器,将扫描X射线天空。LIGO-Virgo合作产生的引力波信息也将有助于对黑洞的搜索,欧洲航天局计划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任务也将提供帮助。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black-hole-seeds-missing-in-cosmic-garden/

一起宇宙惨案

一起宇宙惨案

Credit:NASA NASA的凌星系外行星巡天望远镜(TESS)首次观测到一起宇宙惨案,一颗黑洞撕裂了一颗恒星,称为潮汐瓦解事件(TDE),这起事件名为ASASSN-19bt。 NASA的尼尔·盖恩斯·斯威夫特天文台和其他设施将对此进行了后续观测,这是对恒星毁灭事件早期时刻迄今进行的最详细观察,研究论文发表在2019年9月27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 论文合作者Patrick Vallely称:“早期的TESS数据让我们能够看到离黑洞非常近的光,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要近得多。”ASASSN-19bt的亮度上升非常平稳,这也有助于我们确定这是一起潮汐瓦解事件,而不是其他类型的爆发。 全天自动测量超新星(All Sky Automated Survey for SuperNovae,简写ASAS-SN)于1月29日发现了这一事件,ASAS-SN是一个由20个望远镜组成的全球网络,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由于TESS当时观测到的是同一区域,且在1月21日首次观测到这一事件,但TESS每两周向地球传回一次数据,接收到的数据还需要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进行处理,所以直到3月13日,TESS才有第一批潮汐瓦解事件的数据。 Credit: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天文学学家们认为产生ASASSN-19bt事件的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600万倍,这个黑洞坐落于星系2MASX J07001137-6602251的中心,位于飞鱼座方向,距离我们大约3.77亿光年,被摧毁的恒星质量与我们太阳相当。 潮汐瓦解事件极为罕见,在银河系大小的星系中,大约每1万至10万年间发生一次,相比之下超新星每100年左右发生一次,截止目前,天文学家总共观测到大约40次潮汐瓦解事件。 参见 [1]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nasa-s-tess-mission-spots-its-1st-star-shredding-black-hole [2]https://svs.gsfc.nasa.gov/13237

黑洞最新的“艺术照”

黑洞最新的“艺术照”

黑洞的最新可视化展示了黑洞的重力如何扭曲我们的视线及其周围的环境,就像在哈哈镜中看到的那样。可视化效果模拟了黑洞的外观:落入黑洞的物质积聚在一个又薄又热的结构中,称为吸积盘(accretion disk)。 随着磁场在气体的搅动中缠绕并扭曲,明亮的“结点”不断在吸积盘中形成并消散。最靠近黑洞的位置气体以接近光速运转,而外部速度更慢。这种速度差拉伸并剪切了这些明亮的“结点”,在吸积盘中产生了或明或暗的路线。 从侧面看,在黑洞周围的气体湍流呈现出神奇的双峰状外观。黑洞的极端重力会改变来自吸积盘不同部分的光的路径,从而产生这般扭曲的图像。侧视时扭曲的程度最大。 Credits: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Jeremy Schnittman 这张图注释了黑洞可视化中的各个部分。 Credits: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Jeremy Schnittman 从侧面看,吸积盘的左边看起来比右边更亮。这是因为左侧的发光气体在快速向我们移动,所以相对论使其亮度提高;右侧则相反,因为这一侧的气体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看起来略微变暗。如果我们从吸积盘正上方看,这种不对称性便会消失,因为从该角度,我们的视线上没有物质移动。 靠近黑洞的地方,引力的效应如此之强,以至于吸积盘底面的光被弯曲到上面,看起来像勾勒黑洞轮廓的光环。这个所谓的“光子环”(photon ring)实际上由多个环组成,这些环绕黑洞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光环逐渐变暗变细,到后来逃离我们的“眼睛”。因为在这个可视化中建模的黑洞是球形的,光子环从任何角度看起来几乎是相同的圆形。光子环内部是黑洞的阴影,面积大约是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有去无回”的边界,即使是光也逃不出来)的两倍大小。 “爱因斯坦说过‘重力扭曲时空结构’,这样的模拟确实帮助我们了解了其中表达的含义,”这些图像的作者Jeremy Schnittman解释道,“在此之前,黑洞的可视化还受我们的想象力和计算机程序限制。我从来没有想过有可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黑洞。” 在4月10日,通过对M87星系中心的无线电观测,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团队发布了黑洞阴影的第一张图像。 参考 [1]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nasa-visualization-shows-a-black-hole-s-warped-world/ [2]https://svs.gsfc.nasa.gov/13326

发现中等大小的黑洞

发现中等大小的黑洞

In our vast universe, the heaviest black holes grew from seeds. Nourished by the gas and dust they consume, or by merging with other dense objects, these seeds grow in size and heft to form the centers of galaxies, such as our own Milky Way. But unlike in the realm of plants, the seeds of giant black holes must have been black holes, too. And no one has ever found these seeds — yet. One idea is that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 the equivalent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to billions of Suns in mass — grew from a population of smaller black holes that has never been seen. This elusive group, the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s,” would weigh in somewhere between 100 and 100,000 Suns. A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