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一跳”

中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一跳”

2019年3月27日下午4时许,翎客航天在位于山东龙口的火箭回收试验场完成了公里级可回收火箭(昵称:新航线小宝贝;工程代号RLV-T5,Reusable Launch Vehicle-Test 5)首次自由状态下的低空飞行回收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至此,翎客航天继2018年1月实现RLV-T3型火箭低空回收及平移,2019年1月实现RLV-T5型火箭悬停飞行试验后,在国内的火箭回收技术领域又创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航线小宝贝”火箭回收试验 相信很多人都好奇,这样的一枚火箭回收试验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实现了多少技术突破?期间又经历了多少坎坷?其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有什么样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会通过这篇文章带你全面深入地了解火箭回收成功背后所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根据翎客航天规划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技术迭代路径,2018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代号为RLV-T5的可回收火箭研制工作。这枚火箭设计的初衷是实现火箭“公里级”的回收技术验证。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台发动机并联点火、空中悬停等多项关键技术验证,最终实现一公里的飞行并返回。而这看似不高的一公里,对于火箭回收有着非凡的意义。 全球唯六家实现火箭垂直起降技术的民营公司 [rml_read_more] SpaceX在2015年第一次成功回收火箭以来,全球火箭发射的市场价格就被不断拉低,这使得人类从大航海时代跨入大航天时代变得翘首可待。此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和公司相继发布了各自可回收火箭的研制计划。 在国内,翎客航天于2015年6月最早启动可回收火箭的研制并开展了数百次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在国外,最广为人知的SpaceX的Falcon-9 V1.1回收之前也通过Grasshopper系列(俗称“蚱蜢火箭”)进行了多次回收技术验证试验,而其最后公开的飞行高度数据就是1000米,并在不久之后的入轨发射任务中进行一子级火箭回收尝试,于2015年12月在地面着陆场首次成功回收。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蚱蜢”就没有现在的“猎鹰” 除了SpaceX的Grasshopper(验证对象:Falcon-9)之外,即将于近期进行第一跳的Starhopper(验证对象:Starship) 以及蓝色起源的Charon与Goddard都是为了在最短时间、最小投入下进行火箭回收技术快速验证迭代,积累试验数据并加快其成熟。 准备进行低空垂直起降飞行试验的Starhopper 2018年5月,RLV-T5型火箭完成了方案详细设计并正式投产。全箭高度8.1米,起飞质量1.5吨,动力系统采用5台可变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联组成,其总体构型、着陆机构等部分核心技术充分考虑了继承性,其控制算法框架及试验研制流程可继承至首型商业运载火箭新航线一号(NewLine-1),这也是为什么RLV-T5称之为“新航线小宝贝”(NewLine Baby)的原因。 2018年6月,该型火箭的配套地面系统,包括火箭总装车间、火箭综合保障车、地面固定试车工位、火箭回收试验场等完成了方案设计并投产。 中国第一个用于火箭回收的着陆场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综合保障车可以实现火箭转场转运、起竖校准、燃料加注等地面功能。简单来说,有了这辆综合保障车,就可实现“一车一箭”拉了就跑,随时随地发射的能力。在后续的保障车方案中还将添加与箭上相同的辅助定位系统,在火箭软着陆返场后,实现地面系统对接、箭体放倒回收等功能。 RLV-T5型火箭及综合保障车 2018年9月,火箭各组件齐套并完成相应单机测试,全箭进入到地面总装阶段。与此同时,地面固定试车工位完成相应改造工作。 RLV-T5型火箭完成结构总装 2018年10月7日,全箭完成各类地面冷态试验,转运至固定试车工位,进行了首次地面全系统热试车,5台发动机发出第一声咆哮。根据试验结果,火箭动力系统启动同步性等各项数据正常,符合设计要求。 固定工位上的全系统试车 在随后的2个月中,项目团队又进行了十余次地面固定试车,动力系统的推力调节能力、发动机两自由度矢量摆动特性等得到充分验证,积累了大量实测数据,为火箭悬停飞行及可控着陆奠定了关键基础。 2019年1月初,RLV-T5型火箭进行了首次系留状态下的定高定点悬停飞行试验,并在第一次试验中就实现了精准的控制效果:在三级风以下的外部环境中可实现±0.05米的定高及定位精度,飞行弹道和控制精度均符合预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定点悬停作为验证火箭回收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成功验证了发动机矢量摆动的能力、快速深度调节的能力、控制算法的控制能力,全箭各系统已满足回收所需的基本条件。 “新航线小宝贝”系留保护下的首次悬停试验 在随后的两个月中,项目团队在进行算法优化的同时,也进行了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试验,例如:在强风环境中能否实现稳定的定高定点,在滚控失效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稳定飞行,在对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能否保持飞行姿态稳定等。也正是经过这些极端环境下的反复试验,火箭控制算法完成优化,鲁棒性大幅提升。而这些近乎于真实发射任务中的意外情况,在传统一次性火箭的验证手段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可回收火箭在工程技术验证中的明显优势。 通俗来说,可回收火箭可以在正式发射任务前,进行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环境下的飞行及回收试验,在难度递增的同时,对全箭各系统能否正常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验证。 说了这么多,大家肯定想知道在经历这么多次的迭代后,火箭到底能飞多稳?实现什么样的控制效果?下面这个视频会给大家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火箭空中“钉钉子”了解一下 在过去一年中,翎客航天项目团队从设计到制造、从总装到试验、从地面系统到火箭系统,全系统全方位深度参与。可以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该过程中对这枚火箭有了充分的认知,对自由首飞的那天也越发期盼。 2019年3月27日下午4时许,在经历了2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后,现场总控岗确认火箭各项技术状态及数据信号满足首飞条件,进入倒计时阶段。 随着总指挥“5、4、3、2、1,点火!”的口令下达,“新航线小宝贝”火箭即刻起飞,在升空至20米处完成了悬停动作并在数秒后平稳着陆至回收试验场中心区域。根据实时回传的数据判读,该次试验在平均风速5级、瞬时风速6~7级的强外干扰环境下实现了落点精度优于40cm的控制效果,总指挥随即宣布:“新航线小宝贝”首次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打造“新航线小宝贝”的核心技术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火箭发射及回收试验的现场,除了翎客航天项目团队的成员外,还有两位特殊的客人——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博士和全球火星学会主席、前NASA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博士。两位专家在亲自见证了火箭成功回收后,均对火箭在强风干扰下精准的控制效果表示赞叹,也对研制团队的创新精神及高效的研制模式表示认可。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和前NASA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博士 该型火箭“第一跳”的首战告捷,不仅意味着我国可回收火箭技术在工程化验证的过程中取得了新的高度,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中,还会有更多更高的“跳跃”等待着我们,要知道“新航线小宝贝”的目标是完成公里级返回。 除了正在进行试验的RLV-T5型火箭,翎客航天目前已启动亚轨道可回收火箭(工程代号RLV-T6型)的研制工作,预计最快于今年年底将完成全箭总装工作并公开亮相。亚轨道可回收火箭面向科研、军用、商用领域提供灵活可靠的发射服务,可将传统的亚轨道固体探空火箭发射成本降低至五分之一以下,未来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后,还将进一步开拓太空旅游等新兴市场需求。 同时,翎客航天面向微小卫星发射的小型商业运载火箭新航线一号的研制也正紧张有序地推进,计划于2021年左右完成首飞,火箭一子级的发动机配置方式、着陆机构等会在后续型号的研制过程中,不断进行迭代、优化和继承。 翎客航天将继续专注于可回收火箭的方案迭代,坚定不移地以火箭回收作为技术主线,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我国在可回收火箭领域更多的里程碑,尽快实现运载火箭的发射与回收。 “新航线一号”发射任务CG

NASA的火星直升机完成了飞行测试

NASA的火星直升机完成了飞行测试

因为嫌火星车跑的太慢了,NASA决定将直升机带上火星——《疯狂工程,火星直升机》,可以大大提升火星车行进路线的决策效率。喷气推进实验室在真空舱里做了一系列的测试,模拟火星上低密度大气环境测试飞行器的升力。 NASA火星直升机小组人员正在检查飞行模型,这张照片于2019年2月1日 拍摄于喷气推进实验室(JPL)7.62米宽的真空实验室。 Credits: NASA/JPL-Caltech 最近NASA的火星直升机完成了飞行测试,这是一个工程模型机,测试飞行时间总共超过了75分钟。在真空实验室中的测试大部分与它在火星上的任务相关,例如是否在零下90度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JPL研制的火星直升机重量不超过1.8公斤,由1500多个模块组装而成,零件的材料包括,碳纤维,飞行级铝,硅,铜,铝箔和泡沫塑料。 [rml_read_more] 2018年5月12日,NASA确认火星直升机将于2020年7月随Mars 2020一同前往火星,预计2021年2月登陆火星。一旦成行,将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使用直升机。 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于2013年8月,开始研制火星直升机,一开始设计的直升机比较大,最后证明可以用小东西来解决大事件。最终JPL团队历时四年设计,测试,并重新设计重量不到1.8公斤(四磅)的火星直升机。 这款火星直升机的机身大约与垒球的大小相当,由于火星大气稀薄,它的叶片大约以每分3000转的速度旋转,它的速度大约是地球上直升机速度的十倍。 在地球上飞行的直升机高度记录为1.2万米(4万英尺),火星的大气仅为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所以当直升机飞行于火星表面时,已经相当于地球上的3万米(10万英尺)。 火星直升机仅作为一项技术示范,被认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如果它在火星上不起作用了,Mars 2020火星车也不会受到影响,一旦成功了,那么它可以进行低空飞行侦察,到达火星车不能到达的地点,这个至关重要。 火星直升机将于2020年7月,同Mars 2020漫游车一起,搭乘联合发射联盟Atlas V火箭,从卡角空军基地出发,预计在2021年2月抵达火星。

NASA被要求在2024年内再次登月 目标月球南极

NASA被要求在2024年内再次登月 目标月球南极

8名阿波罗宇航员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查尔斯·杜克(Charlie Duke),阿波罗11号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阿波罗7号瓦尔特·康尼翰(Walter Cunningham ),阿波罗15号阿尔弗莱德·沃尔登(Alfred M Worden),阿波罗9号拉塞尔·施威卡特(Rusty Schweickart ),阿波罗17号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阿波罗11号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以及阿波罗13号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 来源:纽约探险家俱乐部 前些天,8名阿波罗宇航员共同参加了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活动,上面是他们的合影。 迄今只有美国的24名宇航员去过月球,其中12名宇航员踏上过月面,这是上世纪人类的一大步,首次将人类送往地球以外的星球,并安全返回,而这之后的近50年里,再也没有人去过月球。 今年是阿波罗登月50周年,NASA将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今天爆出了一个大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指示NASA要在未来5年里重返月球,也就让NASA宇航员在2024年再次登月,登月地点位于月球南极。 [rml_read_more] NASA被要求加快月球探测计划,并在2024年让美国人重返月球。 来源:NASA 这背后也体现了大国之间的竞争,在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演讲中,美国目标首次登月的宇航员(包括女宇航员),和下一次登月的宇航员,都应该乘坐美国的火箭,在美国本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 来源:NASA 美国副总统彭斯说:”为了完成这一目标,NASA必须把自己转变成一个简洁的、更加有责任、更加敏捷的组织,如果在未来5年内不能完成登月任务?那么将要改变NASA,而不是任务本身。 “ 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尽NASA所能来实现这一愿景,并对太空发射系统(SLS)在2020年首次发射有信心。 另外这一次的登月不同于上一次,NASA将建立一个名为门户(Gateway)月球轨道空间站,并将宇航员送至在含有大量水冰的极区,这是在2008年和2009年发现的。 为保证完成这一目标,NASA将在2020年进行探索任务1号(EM-1),试飞太空发射系统(SLS)和猎户座飞船;2022年进行探索任务2号(EM-2),猎户座飞船将携带宇航员们前往月球轨道;2022年12月,使用私人火箭部署首个门户(Gateway)模块;2023年,发射月球车登陆月面,寻找并采集水冰;2024年,NASA宇航员登陆月球南极。 参考 [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vice-president-pence-fifth-meeting-national-space-council-huntsville-al/ [2]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administrator-statement-on-return-to-moon-in-next-five-years

在地球上制造外星大气层

在地球上制造外星大气层

这幅艺术概念图展示的是凯尔特-9b行星,它是“热木星”的一个例子,或者是一颗绕母恒星非常近的气态巨行星。KELT-9b是木星高温的一个极端例子,白天的温度达到7800华氏度(4300摄氏度)。 Credits: NASA/JPL-Caltech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地球上的外星大气层。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使用高温“烤箱”将氢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加热到超过2000华氏度(1100摄氏度),大约是熔岩的温度。其目的是模拟一种特殊的系外行星(太阳系外的行星)的大气层中可能存在的条件,这种行星被称为“热木星”。 热木星是一种气态巨行星,它的轨道非常接近母恒星,不像我们太阳系中的任何行星。地球绕太阳公转365天,而热木星绕恒星公转不到10天。它们离恒星很近,这意味着它们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到5000华氏度(530到2800摄氏度)甚至更高。相比之下,水星表面的热天(绕太阳一周需要88天)达到约800华氏度(430摄氏度)。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Murthy Gudipati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精确模拟这些严酷的外行星环境,但我们可以让它非常接近。” [rml_read_more] 研究小组从一种主要由氢气和0.3%一氧化碳组成的简单化学混合物开始。这些分子在宇宙和早期太阳系中极为常见,它们可以合理地组成热木星的大气层。然后研究小组将混合物加热到620到2240华氏度(330到1230摄氏度)。 研究小组还将实验室制造的混合物暴露在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下——类似于炎热的木星在如此接近其母恒星的轨道上所经历的情况。紫外线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研究中一些更令人惊讶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是在这些温暖的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按照行星的标准,热木星很大,它们比冷行星辐射更多的光。这些因素使得天文学家能够比大多数其他类型的系外行星收集更多关于它们大气层的信息。这些观测结果表明,许多高温的木星大气层在高海拔地区是不透明的。虽然云层可以解释这种不透明度,但随着气压的降低,云层的不透明度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在气压非常低的地方,人们就可以观察到这种不透明度。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除了云层之外的其他可能的解释,悬浮微粒(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可能是其中之一。然而,据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说,科学家们以前并不知道气溶胶是如何在炎热的木星大气中形成的。在新的实验中,在热的化学混合物中加入紫外线就成功了。 右边的小蓝宝石圆盘显示的是在高温烤箱内形成的有机气溶胶。左边的是没有被使用的圆盘。 Credits: NASA/JPL-Caltech “这一结果改变了我们解释那些朦胧炎热的木星大气层的方式,”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本杰明·弗勒里(Benjamin Fleury)说。“未来,我们想研究这些气溶胶的性质。我们想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吸收光线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所有这些信息都能帮助天文学家了解他们在观察这些行星时所看到的东西。” 这项研究还带来了另一个惊喜: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虽然在炎热的木星大气中发现了水蒸气,但科学家们大多预计,只有当氧气多于碳时,这种珍贵的分子才会形成。新的研究表明,当碳和氧的含量相等时,水就会形成。(一氧化碳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当一些二氧化碳(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在没有加入紫外线辐射的情况下形成时,反应随着模拟星光的加入而加速。 “这些新发现对于解释我们在木星大气层中所看到的情况非常有用,”喷气推进实验室系外行星科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马克·斯温(Mark Swain)说。“我们假设温度主导了这些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但这表明我们需要研究辐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新一代工具将于2021年发射,科学家们可能会首次获得系外行星大气的详细化学特征,其中一些首批研究对象可能是热木星。这些研究将帮助科学家了解其他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我们的太阳系有哪些相似或不同。 对于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与普通烤箱不同的是,他们的烤箱将气体密封得很紧,以防止泄漏或污染,而且当温度上升时,研究人员可以控制气体的压力。有了这种硬件,他们现在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模拟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接近3000华氏度(1600摄氏度)。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用“烤箱”(中央)加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并将其置于氢气放电灯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下。这种灯发出可见光(粉色辉光)和紫外光,紫外光通过右边的一扇窗户进入烤箱内的气体容器。 Credits: NASA/JPL-Caltech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该研究报告的合著者之一布莱恩·亨德森说:“如何成功地设计和操作该系统一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因为大多数标准组件,如玻璃或铝,都是在这种温度下熔化的。我们仍在学习如何在实验室安全处理这些化学过程的同时突破这些界限。但归根结底,这些实验令人兴奋的结果值得所有额外的努力。”

2019年北极海冰面积排名历史第七

2019年北极海冰面积排名历史第七

北极海冰在经历了秋季和冬季的增长后,似乎已经达到了其年度峰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支持的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表示,2019年冬季海冰覆盖范围在3月13日达到的水平,与2007年的水平相当,是卫星记录中冬季海冰覆盖范围的第7低值。 每年,海冰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冬季增加,夏季减少。今年,北极海冰在2019年3月13日达到了全年峰值。这并不是一个历史低点,但它延续了海冰峰值和低值不断下降的趋势。 Credits: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Katy Mersmann 今年的最大冰川面积达到571万平方英里(1478万平方公里)的峰值,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峰值低33.2万平方英里(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失去了比德克萨斯州还大的一块冰。 北冰洋被海冰覆盖,漂浮在北冰洋及周围海域上方的是大片的冰冻海水,在秋冬季节会变厚变大。海冰在每年2月底到4月初的某个时候达到其年度峰值。在春季和夏季,它会变薄或收缩,直到9月份达到年度低值。 在过去的40年里,除了季节性的盈亏循环,北极海冰的范围在生长和融化季节都在急剧下降。2019年的最大海冰范围突破了自2015年开始的一系列创纪录或接近创纪录的低点,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北极海冰正在恢复。 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海冰科学家梅林达·韦伯斯特说:“虽然今年的海冰面积没有创历史新低,但最大范围的海冰面积仍然表明冬季海冰在持续减少。北极的气温略高于平均水平,我们看到白令海的冰大量减少,但与近年来的创纪录低点相比,今年冬天没有任何极端或剧烈的变化。” 2018年4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冰桥行动”勘测飞行,在波弗特海东部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浮冰带。 Credits: NASA/Joe MacGregor 过去几十年北极气温的上升也使海冰变薄。多年期的冰,也就是那些更古老、更厚的冰,就像一个堡垒一样,在海冰覆盖的其他地方防止融化,现在大部分已经消失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郭荣明(Ron Kwok)在2018年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现在70%的冰原由季节性冰组成——冬季快速增长的海冰在明年夏天就会融化。 郭荣明说:“多年积冰量的减少导致冰层覆盖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季节性冰现在占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比例更大。由于这种年轻的冰更薄,在冬天生长得更快,它对天气的反应更灵敏,使得海冰覆盖的反应与以前不同。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未来几年不会看到新的冬季或夏季的创纪录低点——只是这种变化将会更大。” 参考:NSIDC宣布2019年北极海冰最大值 https://nsidc.org/news/newsroom/arctic-sea-ice-maximum-extent-2019 2018年4月14日,美国宇航局“冰桥行动”(Operation IceBridge)在波弗特海东部的海冰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引线或开口。 Credit: NASA/Linette Boisvert

30年来强度第二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30年来强度第二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去年12月18日,一个巨大的火流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的白令海上空发生爆炸,橙色是流星余迹,左上方是阴影,由向日葵8号(Himawari-8)气象卫星拍摄。 来源:推特@Simon Proud 2018年12月18日23时48分20秒(UT),一个巨大的火流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的白令海上空发生爆炸,爆炸点坐标(56.9N 172.4E),距离地面25.6千米。 这是地球上空30年来强度第二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也是自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以来,6年里强度最大的爆炸,撞击能量173kt,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释放能量的10倍,这一过程也被日本的向日葵8号卫星记录下来了。 [rml_read_more] 2018年12月18日,向日葵8号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Terr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摄到的画面,更高清的图片详见:https://lance.modaps.eosdis.nasa.gov/cgi-bin/imagery/single.cgi?image=crefl1_143.A2018352235000-2018352235500.250m.jpg 版权:JPL/Caltech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NASA行星防御官Lindley Johnson对BBC记者说,像这样当量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每一百年大约发生2到3次。 参考: [1]https://cneos.jpl.nasa.gov/fireballs/ [2]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7607696

机遇号的长眠之谷是一个美丽的撞击坑

机遇号的长眠之谷是一个美丽的撞击坑

2018年6月10日,机遇号用它的全景照相机(Panoramic Camera,Pancam)拍摄了最后一张360度全景图,上面这张图就是该全景图的裁剪版。图中的颜色进行了调整,以便让不同材料间的差别看起来更明显。 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在去年春天,NASA的火星探测车机遇号(Mars Exploration Rover Opportunity)用29天的时间,在它最后的停歇处——毅力谷(Perseverance Valley)拍下了多张图片,并合成了这张360度全景图,毅力谷位于奋斗撞击坑(Endeavour Crater)西侧边缘的内部斜坡上,是一系列浅槽状的地质系统,由奋斗撞击坑的边缘顶部沿东向下,延伸大约两个足球场的长度(约200米)直到撞击坑的底部。 “这张最终的全景图体现了机遇号火星车的卓越之处,近乎完美地完成了探索发现火星之谜的任务,”机遇号的项目经理约翰•卡拉斯(John Callas)说道,他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在图片中间偏右的位置,你能看到奋斗撞击坑的边缘在远处向上延伸;再向左一点点,机遇号的行进轨道由撞击坑边缘蜿蜒向下,到达科学家想要探测的地质特征处;图片的最左和最右则是是毅力谷的谷底和奋斗撞击坑的底部,保有无人涉足的原始模样,静待我们未来的进一步探索。” [rml_read_more] 在火星表面探索了长达15年之后,机遇号的开创新性任务走到了终点,但它的传奇将永垂不朽。机遇号的科学性发现促成了我们对火星地质和环境的全新了解,为未来对这颗红色星球进行机器和人类探索任务奠定了基石。 机遇号的全景照相机Pancam在2018年5月13日~6月10日拍摄了最后一张360度全景,这张图片是全景图的修改版,以近似真实的颜色展现了拍摄的景象。 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机遇号的全景照相机Pancam在2018年5月13日~6月10日拍摄了最后一张360度全景,这张图片是全景图的裁剪版,带上蓝-红眼镜(红色镜片在左)就能看见3D的效果。 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2018年6月10日(机遇号火星车探测任务的第5111个火星日),NASA的机遇号拍下了这个“嘈杂”的、不完整的图像,这也是它传回的最后一份数据。 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这幅全景图包含了354幅单张图片,由机遇号全景照相机Pancam拍摄于5月13日~6月10日间,也就是机遇号探测任务的第5084~5111个火星日(Martian day)。现在呈现的图像结合了全景照相机Pancam用三种不同滤镜拍摄的图片,这三种滤镜分别透过以753纳米(近红外光)、535纳米(绿光)和432纳米(紫外光)为中心波长的光线。 两张缩略图是NASA的机遇号探测器在火星上拍摄的最后一组图片,每张靠近中间的地方都有一个诡异的点,其实是看起来比较微弱的太阳。 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有几帧图的左下角仍然是黑色和白色的,这是由于在2018年6月的时候,一场严重的沙尘暴席卷了火星,而在此之前机遇号这辆太阳能火星车没来得及用绿光和紫外光滤镜记录下这些地方。 这一系列图片包括机遇号在执行任务期间最后的图片(即全景相机Pancam拍摄的黑白缩略图,用于确定在最后的日子里火星上空的极低可见度),以及机遇号传回的最后一份数据(“嘈杂”且不完整的黑暗火星上空全景图)。 在长达8个月的唤醒、多达上千个指令之后,终究没有成功取得与机遇号的联系,在2019年2月13日,NASA宣布机遇号的任务正式完成。 JPL是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帕萨迪纳的一个分部,负责管理NASA在华盛顿的科学任务理事会( 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的火星探测项目。 参考: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opportunitys-parting-shot-was-a-beautiful-panorama

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载人龙飞船驶离空间站 来源:NASA TV 北京时间3月8日(妇女节)15时32分,载人龙飞船驶离国际空间站,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后,载人龙飞船的助推器在北京时间20时52分左右进行点火,重入大气层,于北京时间3月8日21时45分溅落在大西洋 。 载人龙飞船下降画面,这时候SpaceX的’Go Searcher’ 回收船正在大西洋等待载人龙飞船的溅落。 来源:SpaceX [rml_read_more] 载人龙飞船的增强型降落伞系统(enhanced parachute system),大约将在龙飞船溅落前4分钟展开。 来源:SpaceX 北京时间3月8日21时45分,载人(无人测试)龙飞船溅落在大西洋。 来源:NASA TV 动图展示SpaceX回收小组,将Demo-1任务中的载人龙飞船拖至Go Searcher回收船,这张图片也说明了地球是圆的。 来源:SpaceX 载人龙飞船被吊装至Go Searcher回收船。 来源:SpaceX 回收后的载人龙飞船,锈迹斑斑。 来源:NASA TV 至此,NASA和SpaceX成功完成了载人(无人测试)龙飞船的首次测试,真正的载人任务将在今年7月进行,很是期待。 按照宇航员Anne McClain的话来说,这是人类太空飞行新时代的到来。 来源:宇航员Anne McClain 最后,宇航员们把“天外密友”(Celestial Buddy)的地球宝宝留在了空间站。 地球宝宝:“这是我和载人龙飞船的最后一张合影,之后我就成为空间站的一名永久居民了。” 位于穹顶舱的地球宝宝,俯瞰美丽的地球。 来源:宇航员Anne McClain 参考: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spacex-crew-dragon-splashdown-marks-success-of-first-nasa-commercial-crew-flight-test [2]NASA TV

NASA的探月任务揭晓了月亮“晒伤”的原因

NASA的探月任务揭晓了月亮“晒伤”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还是行星,在星际旅行中都免不了与来自太阳的伤害性辐射做一番斗争,而我们的月球则有“晒伤”为证。 一项研究揭示了月球上或深或浅的独特旋涡状斑块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现象源于太阳风(solar wind)和月球地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用到的数据来自NASA阿尔忒弥斯号月球探测器(Acceleration, Reconnection, Turbulence and Electrodynamics of the Moon’s Interaction with the Sun,ARTEMIS)。 利用NASA ARTEMIS的数据,一项研究揭示了太阳风和月球地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或深或浅的独特旋涡状斑块的。 版权: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我们的太阳持续不断地向太空中放射出带电粒子和辐射,这些高能的超声速等离子流被称作太阳风。太阳就像从它的大气层吹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泡,泡泡的膜向外扩张扫过恒星、卫星,以及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这个泡泡扫过的区域被称为日球层(heliosphere),其边缘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rml_read_more] 借助NASA ARTEMIS任务的数据,一项研究显示,像赖纳尔伽玛(Reiner Gamma)这样的月球漩涡可能是由太阳风和月球独立的局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赖纳尔伽玛的图片来自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 版权:NASA LRO WAC science team 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太阳风的伤害性影响其实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因为太阳风是带有磁性的,而地球自身的磁场会使靠近我们的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只会有一小部分的太阳风粒子能到达地球大气层。 月球可不像地球,它没有布满整颗星球的自然磁场,只有表面上带有磁性的岩石会产生小小的局域磁场,并向外延伸至数百米到数百千米不等的范围。对于月球上局域磁场的信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并利用起来,以便保护登月宇航员免受太阳风辐射的影响。 “在月球上的某些地方,这种磁场能够起到局部磁性防晒剂的作用。”安德鲁•波普(Andrew Poppe)说道,他是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科学家,利用NASA ARTEMIS任务的数据以及月球磁环境的模拟来研究月球地壳磁场。 月球上小小的磁性“防晒霜”也能使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只是相比于地球磁场,偏转的程度要小得多。局域磁场虽不足以保护登月的宇航员,但对月球的容貌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在这些迷你磁性“遮阳伞”的保护下,组成月球表面的浮土(regolith)能够免受太阳风粒子的影响,因为当太阳风粒子射向月球时,它们会发生偏转,从而落到磁场区外部的浮土上,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浮土颜色变深。这样一来,月球表面就产生了独特的或深或浅的涡状区,即使在地球上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NASA计划在未来十年重新回归对月球的探究,这一谜团的成功解决也让我们对我们的邻居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 [1]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nasa-mission-reveals-origins-of-moons-sunburn [2]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JE005313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9103515005096

载人龙飞船无人首飞回顾

载人龙飞船无人首飞回顾

 这段视频由SciNews录制 来源:SpaceX 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49分,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发射平台,使用猎鹰9号成功发射了载人龙飞船,任务代号SpaceX Demo-1(简写SpX-DM1),这是一次验证飞行,虽然不载人,但会给空间站带去大约180公斤(400磅)的货运补给。 这是载人龙飞船首次试飞,也是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SpX-DM1任务看点如下: [rml_read_more] 一:龙飞船搭载了两名乘客 载人龙飞船里的两名乘客 来源:SpaceX 这艘载人龙飞船搭载了两名乘客,宇航员模型瑞普利(Ripley),这是在向科幻电影《异形》(Alien)致敬,另外一名乘客看上去是个像地球的玩偶,马斯克戏称为重力指示器,一旦这个玩偶飘起来了,就说明到了零重力的环境,进入到了太空。 零重力下的玩偶 来源:马斯克推特 二:猎鹰9号一级回收 来源:SpaceX 载人龙飞船发射升空9分52秒后,SpaceX在位于大西洋的“当然我依然爱你”的海上驳船,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 三:载人龙飞船自主对接 载人龙飞船对接模拟图 来源:SpaceX 区别于联盟号飞船的对接,载人龙飞船不需要空间站的机械臂帮助。大约北京时间3月3日19时,载人龙飞船可以自主同和谐号节点舱的国际对接适配器进行对接。 四:载人龙飞船返回 宇航员们可以透过载人龙飞船的三个窗户,俯瞰地球,仰望月球,甚至广阔的太阳系。 来源:SpaceX 这艘载人龙飞船在空间站驻留时间较短,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8日15时30分驶离空间站,并于当天21时45分溅落在大西洋。 未来任务 NASA和SpaceX预计于今年7月第二次发射载人龙飞船(SpX-DM2),届时将运送两名NASA宇航员前往空间站。 在这之前,SpaceX还将进行一次发射中止测试(In Flight Abort Test)。 星际迷航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星舰司令部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系列模型,从莱特飞行器到星舰时代,现在,我们已经完成其中的一半了,星舰时代还有多远呢?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来源:肯特岗的刘学森 最后,在今天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小编感慨一下。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一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受控持续飞行。 11年后,1914年2月25日,“穆罗姆人伊利亚”(Ilya Muromets)首次搭载了16名乘客飞行,被称为世界上首架客机,这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今我们对乘坐民航出行,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不过百年。未来百年,我们或许对乘坐太空船往返空间站,甚至更遥远的月球和火星,也可能习以为常。 参考: [1]:https://www.spacex.com/sites/spacex/files/crew_demo-1_press_kit.pdf [2]:https://www.space.com/spacex-launches-crew-dragon-test-flight.html [3]: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commercialcrew_press_kit.pdf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Airl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