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即任务的第1211个火星日,NASA的洞察号火星着陆器拍摄的最后一张自拍照片。着陆器上的灰尘比2018年12月在着陆后不久拍摄的第一张自拍或2019年3月和4月拍摄的第二张自拍中的灰尘要多得多。由于洞察号布满灰尘的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较少,该团队将很快在2022年5月最后一次将着陆器的机械臂置于静止位置(称为“退役姿势”)。
影像来源:NASA
经过四年多在火星上收集独特的科学数据后,NASA的洞察号任务已经结束。
NASA位于南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任务控制人员在连续两次尝试后都无法与着陆器取得联系,这导致他们得出结论,该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已经耗尽了电力——州工程师称之为“死巴士”。
NASA此前决定,如果着陆器错过了两次通信尝试,就宣布任务结束。NASA将继续监听着陆器的信号,以防万一,但目前不太可能接收到信号。洞察号最后一次与地球通信是在12月15日。
“我观看了这项任务的发射和着陆,虽然与航天器告别总是令人悲伤,但洞察号进行的迷人的科学研究是值得庆祝的。”NASA科学任务局副局长托马斯·祖尔布说。“这次探索计划任务的地震数据不仅为火星,而且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岩石体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洞察号是利用地震调查、大地测量和热传输进行内部探测的缩写,它开始研究火星的深层内部。着陆器的数据已经提供了火星内层的细节,其已消失的磁场发动机表面下令人惊讶的强大残留物,火星这部分的天气,以及大量的地震活动。
其高度灵敏的地震仪,加上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管理的火星地震服务所进行的日常监测,探测到1,319次火星地震,包括流星体撞击引起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去年晚些时候撞击出了巨石大小的冰块。
这些撞击有助于科学家确定行星表面的年龄,地震仪的数据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行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方法。
“自从阿波罗任务以来,地震学首次成为地球以外任务的焦点。”洞察号地震仪的首席研究员、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洛格诺内表示。“我们开辟了新的领域,我们的科学团队可以为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一切感到骄傲。”
随着着陆器太阳能电池板上积聚的灰尘逐渐减少其电力供应,地震仪是最后一个保持供电的科学仪器,这一过程始于NASA今年早些时候延长洞察号任务之前。
“洞察号名不虚传。作为一名研究火星的科学家,看到着陆器取得的成就令人兴奋,这要感谢全球各地的整个团队,他们帮助这项任务取得了成功。”管理这项任务的JPL主任劳里·莱申说。“是的,说再见很难过,但洞察号的遗产将会继续存在,提供信息,鼓舞人心。”
所有火星任务都面临挑战,洞察号也不例外。着陆器有一个自锤式钉子——绰号鼹鼠——旨在向下挖掘16英尺(5米),拖着一个装有传感器的缆绳,用来测量火星内部的热量,使科学家能够计算出火星形成时留下了多少能量。
鼹鼠是为其他任务中见到的松散沙质土壤设计,在洞察号周围出人意料的块状土壤中无法获得牵引力。该仪器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提供,最终将其16英寸(40厘米)的探测器埋在略低于火星表面的位置,收集了沿途火星土壤的物理和热属性的宝贵数据。这对于未来任何试图挖掘地下的人类或机器人任务都很有用。
多亏了喷气推进实验室和DLR的工程师们以创新的方式使用着陆器的机械臂,这项任务才尽可能地掩埋了鼹鼠。最初是为了在火星表面放置科学仪器,随着电力开始减少,机械臂和它的小铲子也帮助清除洞察号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灰尘。与直觉相反,这次任务确定,他们可以在有风的日子里把铲子里的泥土洒在面板上,让落下的颗粒轻轻扫去面板上的灰尘。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一直把洞察号视为我们在火星上的朋友和同事,所以很难说再见。”该任务的首席研究员、JPL的布鲁斯·班纳特说。“但它已经得到了应得的退休待遇。”
JPL为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管理洞察号。洞察号是NASA发现计划的一部分,由NASA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管理。丹佛的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建造了洞察号航天器,包括它的巡航平台和着陆器,并为该任务的航天器操作提供支持。
包括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ES)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在内的几个欧洲合作伙伴正在支持洞察号任务。CNES向NASA提供了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仪器,CNES得主要研究员在IPGP(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MPS)、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牛津大学和JPL对SEIS做出了重大贡献。DLR提供了热流和物理特性包(HP3)仪器,波兰科学院空间研究中心(CBK)和波兰的Astronika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西班牙Astrobiología中心(CAB)提供了温度和风力传感器。
有关此次任务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参考来源: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retires-insight-mars-lander-mission-after-years-of-science